|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政治(1)
李鍌 Li Xian
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主轴在于“保民”,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七)民为邦本,无人民即无国家,无国家即无国君,无人民也无社稷;国君与社稷,皆为保民而立,是以人民最为可贵。而保民之道,在于制民恒产,使仰事俯畜,养生送死而无憾。如国君不能尽保民之责,人民无法安居乐业,那要国君又有何用?所以孟子主张国君不能尽责,可以“变置”。这种“民贵君轻”的主张,在孟子政治思想中,极为重要,故列为本大类之首。
为高必因丘陵,为方圆必因规矩,因势利导,自然易行。先王之道,犹如丘陵;先王之法制,犹如规矩,行之既久,又复有效,自当因之而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主张为政必须“因先”。但是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离娄》上·一)徒有先王的良法,而无贤者的推展,也是难以发挥功效的。所以国君必须尊重贤者,重用贤者,使贤者居于高位,得尽所能以治国,由此可见孟子法治、人治兼顾之政治理念,故以“因先尊贤”之目居于次。
战国时代,诸侯黩武,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孟子有见及此,故极力反对战争,以为人君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可保民而王,何用战争?故举凡耸动国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的人,孟子皆目之为“民贼”,由此可见孟子对战争之憎恶。今故以“仁者无敌”为目而次之于末。
一、民贵君轻
孟子政治思想中,民贵君轻是他的重要主张。民贵主张,是民本思想的延伸,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故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本单元首章。“汤放桀”一章,阐明桀、纣为残贼之君,乃为一夫而被杀,以发明民贵君轻之义,故次之。天下既以民为贵,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故又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章次之。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然可以王天下,而“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章,正是与民同乐之旨,故又次之。国家既以民为贵,保民者能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章正论斯旨,故又次之。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礼义,故以“寡人之于国”章再次之。君能以民为贵,而行仁政,则民能亲其上而死其长,故终以“邹与鲁哄”章殿其后焉。
(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②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③,粢盛④既洁,祭祀以时⑤,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一四)
章旨
孟子主张以民为贵。以为社稷、君主皆因民而立,若不能尽其护民之职,则不妨更置。
注释
①社稷土谷之神。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古代帝王、诸侯建国之后,往往立坛祭祀社稷,以祈丰年,后因以社稷作国家的代称。
②丘民人民。赵岐《孟子注》:“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也。”
③牺牲既成祭祀所用的牲畜养得很肥美。牛、羊、豕之属,色纯者为牺,完整者叫牲,肥美所以称成。
④粢盛音zī chéng,祭祀所用的黍稷。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⑤祭祀以时按照时间祭拜。
析论
在两千多年以前君权至上的时代,孟子就有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强调“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认为国君是为民而立的,真是难能可贵。
所谓国以民为本--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所以孟子说“君为轻”。至于土谷之神,也是为人民而设立的--没有人民,土谷之神又有何用?又有谁来祭祀?所以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依理而推,诸侯是天子所封,大夫是诸侯所命,其尊贵当然又比不上天子,更比不上社稷之神。因而孟子可以大声疾呼:如果诸侯、大夫治国、治邦,危及社稷、国家,就应该更立一个贤君;同样的,如果社稷之神不能尽其保民的责任,社稷之神也可以予以更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目录 | 序 | 孟子卷·论性善(1) | 孟子卷·论性善(2) | 孟子卷·论性善(3) | 孟子卷·论性善(4) | 孟子卷·论性善(5) | 孟子卷·论性善(6) | 孟子卷·论性善(7) | 孟子卷·论性善(8) | 孟子卷·论性善(9) | 孟子卷·论性善(10) | 孟子卷·论性善(11) | 孟子卷·论性善(12) | 孟子卷·论行为(1) | 孟子卷·论行为(2) | 孟子卷·论行为(3) | 孟子卷·论行为(4) | 孟子卷·论行为(5) | 孟子卷·论行为(6) | 孟子卷·论行为(7) | 孟子卷·论行为(8) | 孟子卷·论行为(9) | 孟子卷·论行为(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