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36.杜甫:新安吏      施蜇存 Shi Zhecun

  安祿山之亂,使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強中乾的政權迅速崩潰,暴露出官吏的腐敗,將士的懦怯,軍隊的無組織、無紀律、無鬥志,社會秩序的紊亂,人民的貧睏。杜甫在這幾年中,漂泊於長安、洛陽之間,把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了許多詩篇。其中有許多組詩,如“二哀”(《哀江頭》,《哀王孫》),“二悲”(《悲陳陶》、《悲青坂》),“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傢別》),都是著名的作品。現在從“三吏”中選講一首。許多選本都選取《石壕吏》,最近又已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我就不選了。改選《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藉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絶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鼕,安慶緒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陽),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人圍攻相州。自鼕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從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來支援安慶緒,與官軍戰於安陽河北。九節度的軍隊大敗南奔,安慶緒、史思明幾乎重又占領洛陽。幸而郭子儀率領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纔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這一戰之後,官軍散亡,兵員亟待補充。於是朝廷下令徵兵。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徵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第一段八句,二句一意。詩說:有旅客在去新安的路上走過,聽到人聲喧嘩,原來是吏役在村裏點名徵兵。旅客便問那些新安縣裏派來的吏役:新安是個小縣,人口不多,連年戰爭,還會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嗎?吏人回答說:昨夜已有兵府文書下達,規定點選中男入伍了。旅客說:啊,中男還是短小的青年,怎麽能讓他們去守衛東都啊?
  唐代的兵士,隸屬於折衝府。每一個應服兵役的青年,都應在成丁後入伍,為本府衛士,到六十歲方能退伍。“府帖”就是折衝府頒發的文書。玄宗天寶二年,規定二十三歲為成丁,滿十八歲為中男。新安縣的二十三歲以上男子,都已徵發去從軍,有的死亡,有的傷殘,有的逃散了。所以現在要徵發其次的中男,即滿十八歲的青年。旅客以為這些青年還沒有成長,不能擔負守衛王城的任務。洛陽是東都,故稱為王城。“藉問”的“藉”字是一個禮貌詞,等於“請問”,現在口語中還用“藉光”,亦是禮貌詞。
  第二段也是八句,描寫旅客所見到的那些應徵的中男。肥胖的青年大概傢境還不壞,他們都有母親來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來自貧戶,他們都孤零零的,無人陪送。時候已到黃昏,河水東流而去,青山下還有送行者的哭聲。旅客看到如此景象,覺得衹好對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他說:把你們的眼淚收起吧,不要哭壞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天地終是一個無情的東西啊!這裏,白水、青山二句是比喻寫法。前一句指應徵的中男嚮東出發了,後一句指留在那裏的送行者。我們如果聯繫《哀江頭》中的那句“清渭東流劍閣深”,便可以看出杜甫慣用這樣的比喻,並且還可以引“白水暮東流”一句以證明“清渭東流”確是指那些散夥的百官宮女。
  “天地終無情”一句,作《杜臆》的王嗣奭以為“天地”指朝廷,不便正面怨朝廷役使未成丁的青年,故以“天地”代替。作《讀杜心解》的浦起竜既同意王說,又說:“然相州之敗,實亦天地尚未悔禍也。”這兩個講法,我以為都可討論。試看這首詩的後段,杜甫並沒有譴責朝廷徵用中男的意思,對於這次戰事,他還肯定是“王師順”,那麽,在這裏講作指斥朝廷無情,就顯得不可能了。我以為這“天地”二字是實用,而且是復詞偏義用法。作者止是說“天道無情”,在無可解釋而又要安慰人民的時候,止得歸之於天意。這是定命論的觀點,在古代作傢作品中是常見的。浦起竜雖然也以為天地是實指,但他說這“無情”是由於“天地尚未悔禍”,卻是迂儒之見了。
  接下去十二句為一段。開頭四句提一提相州之敗的軍事形勢。官軍進攻相州,本來希望一二天之內就能平定,豈知把敵人的形勢估計錯了,以致打了敗仗,兵士一營一營地潰散了。“星散營”,楊倫註曰:“謂軍散各歸其營也。”(《杜詩鏡銓》)這個註解恐怕不對。戰敗的軍隊,一般總是逃散,决不會“各歸其營”。這三個字應理解作“散營”再加一個副詞“星”。如何散法?如星一樣地分散。散的是什麽?是營的編製。一夥一夥的潰散,稱為散夥。一隊一隊地潰散,稱為散隊。一營一營地潰散,稱為散營。“日夕”在此句中應當講同“旦夕",而不必講作“日日夜夜”。當時郭子儀統率大軍二十萬圍攻相州,滿以為旦夕之間可以攻下。所以下句說“豈意”。如果講作“日日夜夜”地望其平定,那麽“賊難料”就不是意外之事了。
  接下去八句,給被徵入伍的中男說明他們將如何去服兵役,從而予以安慰。伙食就在舊營壘附近供應,訓練也在東都近郊。要他們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會深到見水。牧馬也是比較輕的任務。這是說,不要他們去遠征,而是就在當地保衛東都。糧食不缺,工作不煩重。接着說:況且這一場戰爭是名正言順的正義戰爭,參加的是討伐叛徒的王師。主將對於兵士,顯然是很關心撫養的。你們送行的傢屬不用哭得很傷心,僕射對兵士仁愛得象父兄一樣。僕射,指郭子儀,當時的官銜是左僕射。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是復雜的。前半篇詩,對於點選中男,作者感到的是同情和憐憫。但這種憐憫的情緒,並沒有發展成為反對戰爭的思想。因為他不能反對這場戰爭。於是轉到下半篇,就以頌揚郭子儀、安慰送行的傢屬作結束。“天地終無情”說明前半篇的主題思想;“僕射如父兄”說明後半篇的主題思想。這兩個主題思想是矛盾的。但杜甫把它們並合起來,成為全詩的一個主題,表達了他當時復雜而又矛盾的心理狀態。
  浦起竜在《讀杜心解》中分析這首詩云:“此詩分三段:首敘其事,中述其苦,末原其由。先以惻隱動其君上,後以恩誼勸其丁男,義行於仁之中,此豈尋常傢數。”他以為杜甫此詩,前半篇是表現了詩人的仁,他要以這種惻隱之心感動皇帝。後半篇是表現詩人的義,他要以從軍衛國的責任去鼓勵兵士。這就不是平常的創作方法了。
  如果用這一講法,這首詩就成為維護封建統治政權的作品。前半篇對中男的憐憫成為虛偽的同情,其目的是勸誘他們去為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權而賣命。所謂“義行於仁之中”,這句話的意味就是用假惺惺的仁來實現陰險的義,這就符合於“溫柔敦厚”的詩教了。
  許多人用浦起竜的觀點解釋這首詩,自以為擡高了杜甫,稱頌這首詩“措詞得體”,繼承了《詩經·國風》的傳統,其實是貶低了杜甫。我們在前半篇中,實在看不出杜甫有把點中男入伍的慘狀去感動皇帝的意思。近來有人說這一段詩是“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譴責”。我也看不出有什麽譴責的意味。我以為杜甫當時衹是抒述自己愛莫能助的感情,不得已而衹好喊出一聲“天地終無情”。我在講高適的《燕歌行》的時候,已經提到過唐代詩人對戰爭的態度,各有不同。對戰爭本身,他們都是反對的,對於每一次戰爭,他們的態度就有區別。擁護正義戰爭,反對不義戰爭。因此,在從軍、出塞的題材中,主題思想常常會出現矛盾。高適的《燕歌行》和杜甫這一首《新安吏》是同樣的例子。
  所以,我寧可說這首詩反映了杜甫的矛盾心理,這就是他的現實主義。他並不是為了“溫柔敦厚”而組織成一首“義行於仁之中”的麻醉人民的詩。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