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3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1)
辜鴻銘 Gu Hongming
還是言歸正傳。當身穿“前進”製服的普魯士元帥將拿破侖趕出德意志時,他想連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思想也一並趕出。因此,所有富於理智的德國人都起來反對他,是為“Kultur Kampf”(文化鬥爭)之濫觴。
法國大革命真正偉大的自由思想是要求“門戶開放”,表現在政治上,是Carrire ouvexte aux talents(嚮一切有才能的人敞開大門);表現在宗教上,則是擴展身穿“前進”製服的普魯士元帥們身上的那種蘇格蘭低地人特有的自私本性,使他們不至於討厭“門戶開放”,在這裏顯得棘手的是,普魯士清教徒想象力的缺乏又妨礙他們進一步理解宗教意味上的“開放”的含義。
當年,在威廉一世還僅是普魯士國王的時候,他在第一次與俾斯麥交談時所顯現出的Schone Seele(美好心靈)實在讓人感動。有一次,他表示他反感某人,因為那人是一個虔敬派(64 )信徒。
“何為虔敬派信徒?”俾斯麥問道。
國王回答說:“就是那種以宗教為幌子謀取私利的人。”
“這不是那個詞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用法,”俾斯麥說,“所謂虔敬派信徒,指的是刻板地相信耶穌?基督乃是獻身為我們贖罪的惟一聖子的人。”
“什麽?”國王叫了起來,“真有人被上帝如此遺棄,竟然會不相信有這回事?”
俾斯麥衹好說:“當心,陛下,如果人們聽您這麽說,他們會把您當成一個虔敬派信徒的。”
海涅知道身為普魯士清教徒的威廉一世所指的“虔敬派信徒”是什麽。他說,我熟悉這支麯子,我曉得它的歌詞,我還認識它的作者。我知道,他飲過家乡的美酒以及那布道時用的聖水。實際上,“虔敬派信徒”利用了威廉缺乏想象力的特點,不僅使他那Schone Seele(美好心靈)面臨被扼死的危險,而且還威脅到德國人的生命安全。“前進”元帥與偉大自由思想之間的矛盾衝突,導致了1848年歐洲革命危機的爆發。
1848年,所有德國人都起來反對“前進”元帥以及作為被保護者的“虔敬派信徒”,並使德國的“王權”以及一切秩序與風紀面臨被毀滅的威脅。正如比肯斯菲爾德勳爵帶領群氓幫助英國的紳士一樣,在德國,俾斯麥宰相聽到柏林的騷亂聲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波美拉尼亞的Bauer(農民)召集起來,問他們是否願意隨他出徵去輓救“王權”,即他所謂的普魯士王朝。
比肯斯菲爾德勳爵與宰相俾斯麥所試圖建立的,都是一種真正的帝國主義,即絶對有權去做它認為正確的事情的政府,實際上也就是一種不計利害得失的政府。正因為如此,這位大首相的“鐵血”政策纔得以在德國建立起來。它是要保護Zucht und Ordnung——秩序與風紀,使其免遭群氓暴力的毀滅。因為,la force attendant le droit——在公理通行之前,衹有依靠強權。
在比肯斯菲爾德勳爵的帝國主義政策和俾斯麥宰相的“鐵血”制度之間,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別。首先,比肯斯菲爾德勳爵是一個富於想象力的“東方人”,相反,俾斯麥宰相則不過是一個有教養的蘇格蘭低地人。他缺乏想象力,有自私傾嚮和波美拉尼亞的饕餮食欲!不過,這兩種制度的根本差別還在於:比肯斯菲爾德的帝國主義試圖成為一種憲政帝國主義,而俾斯麥宰相的帝國主義則完全是一種軍事帝國主義。
有人問孔子:“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無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因此,那種主張“君王的意志是最高的法律”(Voluntas regis,suprema lex)的說法,孔子是絶對不贊成的。
至於純粹的軍事獨裁可能會面臨的可怕的失敗則會是,那些被用以鎮壓群氓暴亂的軍人以及他們手中的刺刀,在和平時期,在處理資産階級、卑鄙小人以及市儈們的狡詐與自私情緒時,卻完全顯得無能為力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 | 第2節:序言(1) | 第3節:序言(2) | 第4節:序言(3) | 第5節:序言(4) | 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 | 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 | 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 | 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 | 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 | 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 | 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 | 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 | 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 | 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 | 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 | 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 | 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