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
第36節:黃土下的城邦(1)
王若冰 Wang Rebing
黃土下的城邦
新華社蘭州10月21日電(記者馮誠 譚飛 張燕)考古專傢們歷經20多年研究後認定,大地灣遺址史前聚落所展現的從一般聚落發展為中心聚落的演進過程,是我國目前在同時期遺址中唯一的發現,可認為是華夏先民從鄉村嚮城鎮發展變遷的最早見證。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樹德副研究員日前在遺址現場告訴記者:"我國考古發掘到目前為止,衹有大地灣能在一個遺址內提供原始聚落歷經3000年的發展軌跡,揭示聚落從小到大,從低到高的完整演進過程。"
2002年歲末,新華社播發這篇題為《大地灣遺址:從鄉村嚮城鎮演變的最早見證》的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大地灣的散文。在那篇文章裏我寫道:"如果大地灣不是在5000年以前被徹底埋葬,如果大地灣一帶能形成如當年希臘、 斯巴達、雅典一樣的城市,其後的中國社會發展史,還會不會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呢?"
這其實是一個永遠都不會有答案的疑問。
因為大地灣文明連同她前後延續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已在呼嘯而來的浩蕩黃土下歸於沉寂了。就在半坡村和河姆渡被發掘好多年以後,大地灣--這座位於西秦嶺北坡秦安縣五營鄉的原始社會遺址,還覆蓋在厚厚的黃土之下。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衹能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衹有5000年。
然而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個秋天,一位農民在清水河畔南面的坡地上犁地,就在閃亮的犁鏵深入到這片坡地某一個角落泥土深處的一瞬間,黃土下竟突然蹦出了一隻五彩斑斕的彩陶!這衹飾滿魚紋、水波和簡單記事符號的陶罐,猶如一輪倏然從沉積千年的黃土下跳躍而出的太陽,使黃河中上遊的中華遠古文明一下子云破天開,呈現出令世人震驚的眩目光彩。
在其後斷斷續續二十多年間,考古人員從那裏先後發掘出一萬多件陶器和石器,以及200多座新石器時期房屋遺址,一大批墓葬、灰坑、竈址、壕溝。
沉睡於地下整整七八千年的大地灣氏族社會遺址神秘面紗一經揭開,中國考古界便欣喜若狂。他們自豪地嚮世界宣告,大地灣考古發現證明,發源於黃河中上遊地區的中國遠古文明史,不是5000年,而是8600多年。
"而且這還不一定是最後的結論。"曾經一直參與了大地灣考古挖掘工作始末的大地灣文管所所長對我說,"總面積235平方米的大地灣文化面積,我們纔挖掘了1.38平米。讓世界震驚的發現,說不定還在後面。"
我的腳步落在那座被考古界稱為"原始人大會堂"的巨型房屋遺址上的那一刻,我的內心就生出了茫茫疑團,而且至今無法解開:從距今8300年到距今5000年期間,大地灣人到底是依靠什麽力量,在清水河之陽這片坡地上能夠持續生存3000多年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
|
|
第1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1) | 第2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2) | 第3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3) | 第4節:從崦嵫山開始(1) | 第5節:從崦嵫山開始(2) | 第6節:創世記(1) | 第7節:創世記(2) | 第8節:創世記(3) | 第9節:創世記(4) | 第10節:創世記(5) | 第11節:東方聖母(1) | 第12節:東方聖母(2) | 第13節:東方聖母(3) | 第14節:東方聖母(4) | 第15節:東方聖母(5) | 第16節:神農(1) | 第17節:神農(2) | 第18節:一個民族的背影 | 第19節:東方特洛伊之戰(1) | 第20節:東方特洛伊之戰(2) | 第21節:大禹(1) | 第22節:大禹(2) | 第23節:大禹(3) | 第24節:遭遇《黑暗傳》(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