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36節:裏仁篇第四(6)      楊樹達 Yang Shuda

  樹達按:程子曰:欲利於己,必害於人,故多怨。樹達謂:怨者不惟受其害者而已也。他人之見而知其事者,人人有是非之心,不可掩也。即蒙其利者,亦人人有是非之心,不可欺也。公孫鞅之欺公子昂,為秦也,而秦惠王以此疑鞅,秦惠王非公子昂之黨也,顧乃其敵也。續經之欺李欬,不肯與續經同朝,不肯交續經之子孫者,非李欬之人也。此之謂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禮記?經解篇》曰: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麯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麯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傢,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裏,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又《仲尼燕居篇》曰: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製。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製;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旅;加於身而錯於前,凡衆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衆也。
  又《麯禮上篇》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决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修;分爭辨訟,非禮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荀子?強國篇》曰:彼國者亦有砥厲,禮義節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曰:齊侯與晏子坐於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為在德。”對曰:“如君之言,其陳氏乎!”公曰:“是可若何?”對曰:“唯禮可以已之。在禮,傢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將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稟於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晏子春秋?外篇》大同。)
  又《襄公十三年》曰:晉侯於綿上以治兵,使士將中軍,辭曰:“伯遊長,昔臣習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賢也,請從伯遊。”荀偃將中軍,士佐之。使韓起將上軍,辭以趙武。又使欒黶,辭曰:“臣不如韓起。韓起願上趙武,君其聽之!”使趙武將上軍,韓起佐之。欒黶將下軍,魏絳佐之。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屬以從於下軍,禮也。晉國之民,是以大和,諸侯遂睦。君子曰:“讓,禮之主也。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欒黶為汰,弗敢違也。晉國以平,數世賴之,刑善也夫。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務乎?《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其是之謂乎。周之興也,其《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言行善也。及其衰也,其《詩》曰:‘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言不讓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是以上下無禮,亂虐並生,由爭善也,謂之昏德。國傢之敝,恆必由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