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二月兰 February Lan   》 第36节:大批斗      季羡林 Ji Xianlin

  但是劳改与批斗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让我辈"罪犯"选择的话,我们都宁愿选取前者。可惜我们选择的权利点都没有。因此,我们虽然身居劳改大院,仍然必须随时作好两手准备。即使我们已经被分配好跟着工人到什么地方去干活了,心里也并不踏实。说不定什么时候,也说不定哪个单位,由于某个原因--其中并不排除消遣取乐的原因--,要批斗我们"罪犯"中的某个人了。戴红袖章的公社红卫兵立即奉命来"黑帮大院"中押人,照例是雄赳赳气昂昂地,找到大院的"办公厅",由负责人批准批斗。过了或长或短的时间,被批斗者回来了。无人不是垂头丧气,头发像乱草般。间或也有人被打得鼻青脸肿。
  至于有多少人这样被押出去批斗,我没有法子统计。反正每天都有。我自己在大院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犯"。我作为个原井冈山的勤务员,反对了那位"老佛爷",这就罪在不赦。从大院中被押出去批斗的机会也就特别多。我每天早饭之后,都在提心吊胆,怕被留下,不让出去劳动。我此时简直是如坐针毡,度秒如年,在牢房里,坐立不安。想到"棚友"们此时正在某处干活,自由自在,简直如天上人。等待着自己的却是场说不定是什么样的风暴。押解我的红卫兵走进大院,监改人员就把我叫到对着劳改大院门口的座苇席搭成的屏风似的东西前面--屏风上有许多字,我现在记不清是什么了--,低头弯腰,听候训示:"季羡林!好好地去接受批斗!"好像临行时父母嘱咐孩子:"乖乖的不要淘气!"在这期间,我被押去批斗的地方很多,详细情形我不讲了。每次反正都是"行礼如仪"。先是震天的"打倒"的口号,接着是胡说八道,胡诌八扯的所谓批斗发言。紧张的时候,也挨上两个耳光。最后又在"打倒"声中声断喝:"把季羡林押下去!"完了,礼仪结束了。我回到大院,等于回到自己家里,大概也是垂头丧气,头发像乱草般。
  (九)1968年6月18日大批斗
  我在上面谈到过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1966年6月18日,第次斗"鬼"。因为我当时还不是"鬼",没有资格上斗鬼台,只是躺在家中,听到遥远处闹声喧天而已。1967年6月18日,此时这个日期已经被规定为"纪念日",又大规模地斗了次"鬼"。因为我仍然没能争取到"鬼"的资格,幸免于难。
  到了1968年6月18日,我已经被打成了"鬼",并已在黑帮大院中住了个多月。今年我有资格了,可以被当"鬼"来斗了。但是,这也是个沉重的灾难,是好久没有过的了。大早,本院的牢头禁子们就忙碌上了。也不知道是根据什么原则来进行"优化组合",并不是每个"棚友"都能得到这个度极为难得的机会。在列队出发的时候,我发现只有少数人参加。东语系的"代表"只有二人:我和那位老教授。押解我们的人,不是本院的监改人员,而是东语系派来的位管电化教育的姓张的老工作人员。由此也许可以推断,这次斗"鬼"的出席人员是由各系所单位确定的。这位姓张的老同事,见了我们,不但不像其他同等地位人员那样,先"妈的!""混蛋"骂上通,而且甚至和颜悦色。我简直有点毛骨悚然,非常不习惯。我们这伙"罪犯",至少是我,早已觉得自己不是人了。旦被人当人来看待,反而觉得"反常"。这位姓张的老同事使我终生难忘。
  但是,那些"斗鬼者"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这些人是谁,我不知道。我不敢抬头,不但路旁的人我看不清,也不敢看。连走什么道路也看不清。只是影影绰绰地被押出黑帮大院,看到眼前的路是走过临湖轩和俄文楼,沿斜坡走上去的。当时现在的大图书馆还根本没有,只有条路通向燕南园和哲学楼。我们大概就是顺着这条林荫马路,被押解到哲学楼带地方。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也不清楚是用什么方式,批斗了番之后,就押解回"府"。我没有记得坐很久的喷气式,也不记得有人针对我作什么批斗发言。我的印象是,混乱团。我只听到人声鼎沸,间以"打倒"之声。也许是各个系所单位分头批斗的。我自己好像梦中的游魂,稀里糊涂地低头弯腰,向前走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只感觉到,不但前后有人,而且左右也有人,好像连上下都有人,弥天盖地,到处都是人。我能够看到的却只有鞋和裤子。在"打道回府"的路上,我感觉到周围的人似乎更多了,人声也更嘈杂了,砖头瓦块打到身上的更多了。我现在已经麻木,拳头打在身上,也没有多少感觉。回到黑帮大院以后,脱下衬衣,才发现自己背上画上了个大王八,衣襟被捆了起来,绑上了根带叶的柳条。根据我的考证,这大概就算是狗尾巴吧。平常像阎罗王殿样的黑帮大院,现在却显得异常宁静、清爽,简直有点可爱了。
  痛定思痛,我回忆了下今天大批斗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热闹而又隆重呢?小小的批斗,天天都有,到处都有。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越是看惯的东西,就越不能引起兴趣。那些小批斗已经是"司空见惯浑无事"了。今天的大批斗却是年才次的大典,所以就轰动燕园了。
  (十)棚中花絮
  这里的所谓"花絮",同平常报纸上所见到的大异其趣。因为我时想不出更恰当的名称,所以姑先借用下。我的"花絮"指的是同棚难友们的些比较特殊的遭遇,以及些琐琐碎碎的事情,都是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虽是小事,却小中见大,颇能从中窥探出牛棚生活的些特点。又由于大家都能了解的原因,我把人名律隐去。知情者看就知道是谁,用不着学者们再写作《〈牛棚杂忆〉索隐》这样的书。
  1、?摇图书馆学系教授
  这位教授做过北京图书馆的馆长,是国内外知名的图书馆学家和敦煌学家。我们早就相识,也算是老朋友了。这样的人在十年浩劫中难以幸免,是意中事。我不清楚加在他头上的是些什么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批斗的情况,我也不清楚。不知道是怎样来,我们竟在牛棚中相会了。反正我们现在早已都变成了哑巴,谁也不同谁说话。幸而我还没有变成瞎子,我还能用眼睛观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俨然成为古人第2节:值得回忆的花第3节:神奇的丝瓜第4节:幽径悲剧
第5节:二月兰第6节:不可接触者第7节:写完听雨第8节:清塘荷韵
第9节:重返哥廷根第10节:饥饿地狱中第11节:我的老师们第12节:十分刚强的人
第13节:学习吐火罗文第14节:使我毕生难忘第15节:迈耶一家第16节:八十述怀
第17节:场春梦终成空第18节:至今大惑不解第19节:我的大学生活第20节:有勇气承担
第21节:没有丝毫歧视第22节:北京终于解放了第23节:难得的硬汉子第24节:永远不应忘记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