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老滋味   》 第35節:"貼餑餑熬魚"香又美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貼餑餑熬魚"香又美
  "貼餑餑熬魚"是天津人的土産小吃,也是一種傢常飯。
  這種吃法的發明者乃是漁船上的漁民。後來陸地上一般居民也群起仿效,因味道奇鮮,所以遠近馳名。其實"貼餑餑熬魚"是船傢的傢常便飯,製作方法也頗簡單。北方人把煮菜叫熬菜,所熬之魚並非一斤以上的鯉魚,也不是半斤以上的鯽魚,而是從海中打上的小條雜魚。製做時,把魚洗淨後放入大鍋內,不烹不炸,鍋內放少量食油,以防粘鍋,然後加蔥、蒜、花寂、大料、????、醋、面醬和腐乳等佐料和少許清水。有時佐料不全,衹加食????和面醬也可。要知道,熬魚之美,全在魚鮮,佐料雖少,更能保持魚的鮮味。熬煮約半小時;魚湯耗盡,即可出鍋。所謂貼餑餑熬魚,是為了節省時間,在熬魚的鍋邊上端周圍,貼上一圈棒子面(玉蜀黍面)餑餑餅子,一鍋熟,掀鍋後,把餑餑取出,魚盛在碟裏,漁民們一手端着魚碟子,一手拿塊餑餑,坐在船頭艙尾,大吃大嚼,不但魚味奇鮮,餑餑裏吸收魚湯,也帶有鮮味,真是美食。岸上居民仿效後,稍加改良,多是選用較大的雜魚,或單熬鯉魚或鯽魚。製作方法略同,但因多加佐料,豈知反而有損鮮味了。
  後來,市內也有一些專賣"貼餑餑熬魚"小館攤檔,其中以南市"楊奶奶熬魚"最佳,名氣不亞於北京宣外穆傢寨的炒咯噠。
  天津還有一種外地少見的吃法:烙餅捲螞蚱。所謂螞蚱即蝗蟲也。天津南鄭衛南窪,澇時一片汪洋,盛産魚蝦;旱年則遍地荒草,螞炸成群。當地農民澇時捕魚,旱年捕螞蚱。市內居民或小攤買了新捕到的螞蚱,去掉雙翅,投入沸油鍋內,片刻撈出,已成深紅色,放入醬油加蔥花的盆內浸透,用以下酒,或用新烙薄餅捲着吃,脆香可口。螞蚱卵如魚子,不僅富營養,咀嚼起來尤有異香,比空腹螞蚱尤惹人愛。
  油炸螞蚱不但下層市民愛吃,而且在大飯莊的席面上,也是一道好酒菜。當年天津頭等的回民飯莊會勞樓,八個壓席酒菜碟中,往往有一碟油炸幹螞蚱(晾幹的螞蚱)。記得北京東安市場北門內東來順西側的醬肉攤上,也賣過油炸幹螞蚱,可見這道美味也曾從天津傳到北京。何時能再以炸螞蚱下酒,飽餐"貼餑餑熬魚"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乾隆賜匾"都一處"(1)第2節:乾隆賜匾"都一處"(2)第3節:便宜坊和全聚德
第4節:仿膳話當年第5節:竜袍、活魚宴、聽鸝館第6節:歷史悠久緻美齋
第7節:譽滿京華泰豐樓第8節:萃華樓的雞湯菜第9節:悠久美味話水餃
第10節:"八大樓"外又一樓第11節:"八大堂"中惠豐堂第12節:柳泉居與砂鍋居(1)
第13節:柳泉居與砂鍋居(2)第14節:譚傢菜名重京華第15節:阮元與"滿漢全席"
第16節:恭王府畔"厲傢菜"第17節:"教席"之首兩益軒第18節:東來順如何發跡?(1)
第19節:東來順如何發跡?(2)第20節:銀錠橋畔"烤肉季"第21節:"清真烤肉宛"滄桑
第22節:譽滿京華"爆肚王"第23節:津門"天下第一坊"第24節:難忘的中立園飯館(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