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上海男人怎麽了?   》 “巴佬”的N種解析      秦林 Qin Lin

  在男人中,再笨蛋的人也會用多種簡單的方言駡人。這不是因為男人接受語言的能力比女人強,而是因為男人天生愛駡人又天生不能容忍平白無辜地被人駡,尤其不能容忍被人駡了還聽不懂,繼而被旁人恥笑。但凡國駡是沒有人聽不懂的,除國駡之外,更有數不勝數的方言之駡。用方言駡外地人,目的是為了讓對方聽不懂,駡了也白駡。孰知男人們所到之處,都會下意識地去瞭解當地駡人的語言,而且一經瞭解,都會刻骨銘心。所以,在中國,用方言駡人看來也不靈。比方上海,過去男人喜歡用“阿木林”、“癟三”、“偎竈貓”、“摜浪頭”、“蠟燭”、“颳皮”、“媽個巴子”之類的滬俗語駡外地人,現在的上海隨着外地移民的紛紛遷入,過去那些“豐富”的“滬俗”似乎正在漸漸地消褪,但一個“巴”字卻在男人們口中繼續被“發揚光大”着。其中最常聽到的“巴語”莫過於“小巴臘子”。所謂“小巴臘子”,原指幫內或黑道團夥中地位底下、隨人差遣的小人物。小到什麽程度?像小孩那麽小,再小也是那麽小——大意即是此。據民國《清門考源?各項切口》中記載,切口中有“巴子”一詞,可能是“靶子”的俗寫,指在道中無地位的小人物,舊上海警察攔路搜身及工廠的搜身工製(上海話叫抄身)也被講作“抄靶子”或“抄巴子”,而在上海男人嘴裏流傳至今的污語“媽個巴子”也是源於此切口。滬語語言學家認為,“巴子”在上海的書面語也同“巴”字,其詞同出於江湖切口,上海話中的“巴臘”是“巴”的反切組詞,而“小巴臘子”即為“小巴子”的不恭之義。  常去上海的人一定會發現,上海男人對他們看不起的人往往會以“巴”字以嗤之。巴——到底是什麽?別說外地人,即使上海本地的男人自己也很難解釋清楚。前些日子,《東方網》發表一篇題為《上海時尚男女眼中的十大“巴”》一文指出:“巴”“不光光是土、鄉下人、糟糕、平庸,衹有愛美愛酷愛時尚的上海人才對它心領神會,如果你很“巴”,並且堅持自己的“巴”,也沒什麽,衹是,因為你不合時宜,新新上海人會請你OUT罷了!”“巴”之意思似乎衹可意會,不可言傳。反正被上海男人說“這個人蠻巴的”,那一定不是什麽好事。那麽,上海的男人把什麽樣的人比作“巴”呢?  1.服飾之“巴”。上海女人講究着裝儀容,上海的男人在這點上毫不亞於女人。一個人穿得如何,在上海男人眼裏幾乎就是這個人社會地位的標識。如果你在夏天穿着一件襯衫,衣兜上別着三支鋼筆,別得兜口都垂了下來,此一“巴”;如果你“二八天”穿着一身西裝上下都緊扣着紐扣,然後腳上穿着一雙旅遊鞋,此為二“巴”;如果你在鼕天不怕冷還穿着拖鞋四處亂竄,此為三“巴”……穿着上可屬於“巴”的還有很多,比如西裝袖口的名牌商標捨不得揭掉;比如領帶打得很標準,但襯衫的裏口露出一圈白色的棉毛衫;比如模子(①上海話,意指體材,身材)很一般,亮鞋白襪頂着一條短腿的褲子,諸如此類,都是“巴”的表現。  2.手機之“巴”。在上海男人眼裏,到現在身上還沒有電訊設備的人衹有兩種人:一種是高級官員;一種是“鄉巴佬”。所謂電訊設備,自然少不了手機之類。但手機的功能是很多的。上海的男人大多數以不精通使用手機的功能為恥。比如你衹會打手機而不會玩手機,從來沒有給別人發過短消息,也不會接收別人發給你的短信,這就是“巴”的一種表現。如果你把手機連同拷機、鑰匙圈、打火機統統別在腰上裝酷,上海男人不但不認你這種所謂的酷,而且會以為你已經“巴入膏肓”了。  3.取名之“巴”。現在許多上海男人都有兩種名字:一是中文名;一是英文名。以此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如果你衹有一個中文名字而沒有英文名,你在上海男人面前就會自然地矮一截。如果你的名字遠兜遠轉也離不開諸如妹、花、國、鐵、光、愣之類的字眼的組合,上海男人嘴裏不說你,心裏也想着你定當是十足的鄉巴佬了。如果你喜歡上網,當進入網絡聊天室的時候你沒有自己的網絡化名,這也是一種“巴”。其實,網絡的化名衹在網上專用的,起網名一般可以拈手便來,無需動什麽心思,你衹要起得怪怪的,讓人讀起來有點兒痞的又有點兒酷的就行,諸如大灰狼、對面狼孩、姿四三郎、運桃花、輕舞飛揚、冷血物質、不解風情、風花月鬼,等等。這些網名連字典都不用查,就可以“隨手”而用,你像這樣的網名都沒有,人傢怎麽不把你當“巴”看?  4.讀書之“巴”。上海男人當白領的很多,所以,時尚類的雜志讀物在上海不但女人喜歡,男人也喜歡,而且男人喜歡的時尚讀物比女人更廣泛。除時裝外,像那些與汽車、股市、電子遊戲等有關的讀物,在上海男人中都很熱銷。如果你到報刊店衹喜歡購買故事類的雜志或法製類的報紙,而不翻翻與時尚有關的報刊雜志讀物,諸如《時尚裝苑》、《HOW》、《ELLE》、《花花公子》、《股市行情》等等,你就有點“巴”了。如果你對武打書或言情書一往情深,而不看一些最新從美國或日本引進的暢銷書,也定有“阿裏巴巴”之嫌。  5.休閑之“巴”。現在人的休閑講究運動。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人們一提起休閑,自然會想起玩保齡球、斯諾剋之類的消費,再新意一點的還有蹦極。保齡球和斯諾剋據說能延長人的生命,蹦極玩起來也很煞根(①上海俗語,意指帶勁,過癮)。如果你的休閑層次還停留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卡拉OK歌廳,並以為這是一種很高檔的活動,你就等於告訴上海的男人們說你是個十足的“巴”。卡拉OK歌廳在上海壓根兒就沒有真正興起來過,那是因為上海的男人本來就無意去興這樣的東西,他們認為自己不缺這類的剌激。全國各地男人都在搓麻,但你在上海搓麻時,會發現你不用洗牌,有機器自動為你服務。如果他帶你搓麻時鬍了牌你伸手就去洗牌,那你定是“巴”得不成樣子了。  6.住宅之“巴”。現在的上海男人結婚以後絶大部分不和上輩(父母親)同住。而是自己小兩口搬到婚前就準備好了的新居去住。如果還有誰結婚後還跟父母住在一起,儘管能用諸如“孝順”、“多人氣”之類的托詞來掩飾,但人傢還是說你“巴”。除非你碰着七十二個大頭鬼(①上海歇後語,指極不順利的人),否則,你也老大不小了,還成天和小媳婦跟着二老住在一起,說什麽“有多少錢用多少錢”之類的話,整個淘漿糊(①上海俗語,意指混,和稀泥),“巴”到傢了。說也是,現在都什麽年代了?你怎麽就不明白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是多麽的重要?你怎麽就不去按揭貸款、城建貸款,弄個小幾十萬,先用上明天的錢,住上一套自己的新房?不領會三六九抓現鈔(①上海歇後語,意指要現實一點),那準是“巴”的典範——該你窮一輩子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西苑出版社
序:呼喚真品文化批判在國人怨忿聲裏簇起的東方之都發端於清末民初的“文詬”
三四十年代“海派男人”浮出水面上海男人何以成為衆矢之的土著人與移民矛盾的形成
“上海男人”在外地人心中的分量你用什麽招呼外地朋友“海派”版本的排外
國人為什麽愛“爆”上海男人的笑何必與“全國人民”“為敵”當小氣已成慣性
瑣碎難以長大志有一種虛偽叫“驚豔”“土雞生的蛋洋雞孵的雞”
審視“上海紳士”啥叫“新上海男人”“走樣的贊語”是褒還是貶
絶非空穴來風說你“中性”你別急怕什麽莫過於怕老
講衛生講到潔癖無畏的“嘴仗”“小資”者“常樂”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