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用心去遊   》 第35節:法國(19)      劉心武 Liu Xinwu

  站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廣場上,雨果小說中的人物和場面不禁涌現於心,哪裏是卡西莫多被縛示衆的所在?何處有埃斯美拉達牽着金角白山羊的蹤影?……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僧侶的虛偽與醜惡,展示了巴黎下層民衆的悲慘生活與憤懣情緒。一個半世紀以來,雨果的這部作品被譯介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傢,被多次搬上舞臺、銀幕,許多讀者、觀衆,都無形中把小說所寫的故事當做有根有據的歷史事實。其實,雨果的這部小說純屬虛構,他衹是以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闡發着對封建勢力的控訴和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同情而已。在巴黎聖母院中,並不曾有過卡西摩多那樣一位“鐘樓怪人”。事實上是,在雨果的這部巨著於1831 年刊印以前,聖母院已被冷落而瀕於頽圮,而小說的發表所形成的巨大社會影響之一,便是促成巴黎民衆重新修整聖母院的决心。
  聖母院凝聚着巴黎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據雨果在小說中說,“給它放上第一塊石頭的是查理曼大帝”,“給它放上最後一塊石頭的是菲立浦?奧古斯特皇帝”。查理曼大帝公元768 年成為南斯特裏王,公元771 年成為法朗剋王,公元800 年便成為整個西歐之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菲立浦? 奧古斯特皇帝公元1165 年至1223 年在世,這樣一算,巴黎聖母院前後竟修建了三百多年之久。不過雨果的小說難免誇張,還不能當做信史。我國編印的新《辭海》上,說巴黎聖母院於1163 年興建,1235 年建成,前後僅用了六十二年;但我在巴黎所購的遊覽指南上,卻說聖母院是巴黎主教莫裏斯? 德? 蘇决定修建的,始於1162 年,畢於1345 年,前後共歷時一百八十三年,看來,還是後說較為精確。不管根據哪種說法,巴黎下層工匠修造巴黎聖母院的艱辛,想來都足令人鼻酸。他們把汗血淋漓的一生奉獻在了上帝的祭壇上,可是上帝究竟賜予了他們些什麽呢?
  走進聖母院大門, 是一座長達一百三十米的大廳。入口處有一排現代化的自動解說器,投入規定數量的硬幣,從英、德、法、荷、日幾種語種中挑選一種,按下撳鈕,把聽筒貼到耳朵上,便可聽到一篇事先錄好的娓娓解說。大廳中的祭壇、回廊、墻壁、窗飾、懺悔室等處全都充滿了雕飾,或是聖徒天使的雕像,或是阿拉伯式花紋,一時也不及細賞,衹覺琳琅滿目、層疊交映。不過給人最深印象的,一是彩嵌玻璃窗,泄入的天光經它一篩,便成了暗紅青紫的光束;一是管風琴那高懸的金屬發音管,猶如一堵密柵組合的銅墻鐵壁,樂器能有那般高聳雄踞的外觀,真令人驚嘆不止;樂器之王,非它莫屬了。聖母院每星期日下午舉行免費入場的管風琴演奏音樂會,可惜我去不逢時,未能聽到它所發出的和諧而恢宏的轟鳴。
  其實,真正要領略巴黎聖母院建築的妙處,從正面看、到裏面看,都還不足以獲得最強烈、最生動的印象。最好是離開小島,從橋上散步到塞納河南岸( 即左岸),隔河從側面望去。它的側面中間,突伸的樓面上,有一扇比正面第三層更其巨大而華美的玫瑰圓窗,上面接續着一個三角形的護墻,護墻上又有一個較小的玫瑰圓窗,再配以兩側的小尖塔,以及從它後面顯現出的高達九十米的棱錐形大尖塔,比從正面望聖母院更覺輪廓綫靈動多變、裝飾繁麗纖巧。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聖母院後部的飛扶壁——從側面望去,它們活像從艦艇般的聖母院軀體上放射出的飄帶,似乎正被迎面而來的和風吹得漲擴到最大限度,把聖母院後部襯托得格外美麗。其實,飛扶壁原非為美觀而設,因為“哥特式建築”一味追求上聳的直觀效果,使得它未免“頭重腳輕根底淺”,設置肋骨形的飛扶壁,為的是支撐住它的本體,使其不至於因受力過分而坍塌。
  雨果有言:巴黎聖母院“可以說是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交響樂”,它能“用它的龐大把觀衆嚇住”。前一句話,自然可以當做巴黎聖母院的定評,後一句話,顯然已經過時;當我隨着各國遊客離開聖母院時,我註意觀察身邊的人們,他們雖然同我一樣,都不免時時回頭留戀地仰望着聖母院,但似乎並沒有任何一個人顯露出被它嚇住的神情。據我所知,就是在法國,雖然目前還在百分之二十六左右的人保持着上教堂做禮拜的習慣,但真正懾服於“天主威力”、一望聖母院便膝蓋發軟的人,也已少而又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澳大利亞(1)第2節:澳大利亞(2)第3節:澳大利亞(3)第4節:澳大利亞(4)
第5節:澳大利亞(5)第6節:澳大利亞(6)第7節:澳大利亞(7)第8節:奧地利(1)
第9節:奧地利(2)第10節:德國(1)第11節:德國(2)第12節:德國(3)
第13節:德國(4)第14節:丹麥(1)第15節:丹麥(2)第16節:丹麥(3)
第17節:法國(1)第18節:法國(2)第19節:法國(3)第20節:法國(4)
第21節:法國(5)第22節:法國(6)第23節:法國(7)第24節:法國(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