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遠去的國學大師及其時代:狂人劉文典 》
第35節:千裏走聯大(1)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第十章 千裏走聯大
清華大學已經不叫清華大學了。
早在北平淪陷之前,清華大學就已經籌劃南遷。1937年7月底,國民政府正式電令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一學期後,長沙局勢趨緊,再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奇跡。儘管它衹存在了八年,並且是在戰事頻繁的情況下艱難存在的,但卻涌現出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知名教授,培養出了一批在日後的中國起到頂天立地作用的棟梁賢俊。可以說,西南聯大至今仍是無數知識分子內心深處最為溫暖的嚮往與記憶。
"抱有犧牲性命之决心"
如果將西南聯大由長沙緊急南遷昆明的場景攝入鏡頭,簡直可以說得上是一幅波瀾壯闊、空前絶後的歷史畫捲。
近千名師生分批從長沙出發,經海、陸兩綫嚮昆明行進,其中陸綫全程一千六百余公裏,兩百多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步行一千三百公裏,隨身所攜帶的無非是一隻幹糧袋、一個水壺,還有一把雨傘。1938年4月,參加步行的同學全部安全抵達昆明,團長黃師嶽按照旅行團花名册逐一點名,確認無誤後將花名册鄭重移交給已經先期到達的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大常委梅貽琦。此情此景,令現場的人無不潸然淚落。
身在北平的劉文典一直通過報紙或其他渠道掌握着清華師生的動嚮,連做夢都感覺似乎仍和他們在一起。其實他原本完全可以選擇一種更為安逸、更為平穩的生活,但他卻始終放不下他的職業、他的學生。當聽說清華師生經歷千難萬險逐漸會合於昆明時,他內心這種追尋同道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在北平城裏,真是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他當然知道這個選擇就意味着兇險,意味着絶境。但作為一名文人,越是這樣的時刻,越是不應該選擇退縮,他應該與他的事業同在。1943年7月,劉文典在一封信裏曾簡略傾吐過自己當初選擇南下的堅定心志:"典往歲浮海南奔,實抱有犧牲性命之决心,辛苦危險,皆非所計!"對於一位沒有顯赫官場背景的大學教授來說,獨自一人,左右輾轉,奔波千裏,其間甘苦,恐怕也衹有他自己才能真正體會了。
1938年春,劉文典悄然辭別傢人,挎上個小包袱,簡單裝了點幹糧,就踏上了南下的路途。當時國傢很多地方都在日本人的掌控之下,行蹤稍有暴露,就可能會有性命之憂。幸得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先生的妥善安排,劉文典選擇了一條相對安全的"麯綫救國路綫",先是到天津,再由天津到香港,由香港到安南(今越南),最後抵達昆明,歷經兩個月。
一路上,眼見山河破碎、草木荒涼,劉文典的心裏百般不是滋味。他十六歲外出求學,似乎就將生命完全交給了動蕩與波折,從早年的嶽王會到後來的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幾乎從來就沒有消停過。而在劉文典的內心世界裏,又是多麽希望能夠擁有一方真正寧靜的天空,可以讓他安心鑽研學問,放大人生的光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1) | 第2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2) | 第3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3) | 第4節:朋友鬍適之(1) | 第5節:朋友鬍適之(2) | 第6節:朋友鬍適之(3) | 第7節:朋友鬍適之(4) | 第8節:朋友鬍適之(5) | 第9節:朋友鬍適之(6) | 第10節:朋友鬍適之(7) | 第11節:朋友鬍適之(8) | 第12節:朋友鬍適之(9) | 第13節:朋友鬍適之(10) | 第14節:朋友鬍適之(11) | 第15節:朋友鬍適之(12) | 第16節:朋友鬍適之(13) | 第17節:朋友鬍適之(14) | 第18節:朋友鬍適之(15) | 第19節:痛斥蔣介石(1) | 第20節:痛斥蔣介石(2) | 第21節:痛斥蔣介石(3) | 第22節:痛斥蔣介石(4) | 第23節:痛斥蔣介石(5) | 第24節:痛斥蔣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