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各自的朝圣路 》
第35节:小说的智慧7
周国平 Zhou Guoping
六道德判断的悬置
人类有两种最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是逻辑,二是道德。从逻辑出发,我们习惯于在事物中寻找因果联系,而对在因果性之外的广阔现实视而不见。从道德出发,我们习惯于对人和事做善恶的判断,而对在善恶的彼岸的真实生活懵然无知。这两种习惯都妨碍着我们研究存在,使我们把生活简单化,停留在生活的表面。
对小说家的两大考验:摆脱逻辑推理的习惯,摆脱道德判断的习惯。
逻辑解构和道德中立--这是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的分界线,也是现代小说与现代哲学的会合点。
看事物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道德仅是其中的一种,并且是相当狭隘的一种。存在本无善恶可言,善恶的判断出自一定的道德立场,归根到底出自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可是,这类判断已经如此天长日久,层层缠结,如同蛛网一样紧密附着在存在的表面。一个小说家作为存在的研究者,当然不该被这蛛网缠住,而应进入存在本身。写小说的前提是要有自由的眼光,不但没有禁区,凡存在的一切皆是自己的领地,而且拒绝独断,善于发现世间万事的相对性质。古往今来,在设置禁区和助长独断方面,道德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惟有超脱于道德的眼光,才能以自由的眼光研究存在。在此意义上,昆德拉说:小说是"道德判断被悬置的领域",把道德判断悬置,这正是小说的道德。
从小说的智慧看,随时准备进行道德判断的那种热忱乃是最可恨的愚蠢。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坏女人,还是一个深情的好女人?渥伦斯基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家伙?托尔斯泰不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聪明的读者也不问,问并且感到困惑的读者已经有点蠢了,而最蠢的则是问了并且做出断然回答的读者。昆德拉十分瞧不起卡夫卡的遗嘱执行人布洛德,批评他以及他开创的卡夫卡学把卡夫卡描绘成一个圣徒,从而把卡夫卡逐出了美学领域。某个卡夫卡学者写道:"卡夫卡曾为我们而生,而受苦。"昆德拉讥讽地反驳:"卡夫卡没有为我们受苦,他为我们玩儿了一通!"
世上最无幽默感的是道德家。小说家是道德家的对立面,他发明了幽默。昆德拉的定义:"幽默:天神之光,世界揭示在它的道德的模棱两可中,将人暴露在判断他人时深深的无能为力中;幽默,为人间万事的相对性而陶醉,肯定世间无肯定而享奇乐。"
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是很可笑的。小说家具有两方面的才能。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也难免认真,并且比一般人更善于观察和体会这种认真,细致入微地洞悉人心的小秘密。另一方面,作为小说家,他又能够超越于这种认真,把人心的小秘密置于天神的眼光下,居高临下地看出它们的可笑和可爱。
上帝死了,人类的一切失去了绝对的根据,哲学曾经为此而悲嚎。小说的智慧却告诉我们:你何不自己来做上帝,用上帝的眼光看一看,相对性岂不比绝对性好玩得多?那么,从前那个独断的上帝岂不是人类的赝品,是猜错了上帝的趣味?小说教我们在失去绝对性之后爱好并且享受相对性。
七生活永远大于政治
对于诸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流亡文学"之类的概念,我始终抱怀疑的态度。我不相信可以按照任何政治标准来给文学分类,不管充当标准的是作品产生的政治时期、作者的政治身份还是题材的政治内涵。我甚至怀疑这种按照政治标准归类的东西是否属于文学,因为真正的文学必定是艺术,而艺术在本质上是非政治的,是不可能从政治上加以界定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 第2节:苦难的精神价值 | 第3节: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 第4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1 | 第5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2 | 第6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3 | 第7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4 | 第8节:孤独的价值1 | 第9节:孤独的价值2 | 第10节:孤独的价值3 | 第11节:勇气证明信仰1 | 第12节:勇气证明信仰2 | 第13节:守望的角度 | 第14节:被废黜的国王 | 第15节:在沉默中面对 | 第16节: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 第17节:名人和明星 | 第18节:读书的癖好1 | 第19节:读书的癖好2 | 第20节:读书的癖好3 | 第21节:读书的癖好4 | 第22节:读书的癖好5 | 第23节:都市里的外乡人 | 第24节:记住回家的路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