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批評於丹   》 第3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5)      李悅 Li Yue

  於丹教授生於1965年,1972年上小學,小學和初中在上世紀 70年代度過,正趕上了學語錄時代,強調“知識無用論”。她上高中剛趕上撥亂反正。高中畢業後她到一傢印刷廠當工人,後來參加了高考,上了大學。她大概沒能受到較好的基礎教育,因此修辭和古漢語常識欠缺。她說是四歲學《論語》,該是1969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國出逃,機毀人亡,隨後開展了“批林批孔”運動。於教授的父母有再大的膽子也不能讓她學《論語》。如此算下來,她也不過學過兩年《論語》而已。
  我這樣認真地分析這件事,似乎有些苛刻了,但我是想證明於丹教授沒有說實話。關於“說實話”三個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從不奢求於丹和所有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像顧準那樣探求一個民族的精神出路,但我希望每一位知識分子都有一個道德底綫,那就是說真話,生活在真實當中。
  於丹在《於丹〈論語〉心得》一書中,提到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在下降,她也一定知道下降的原因。但她閉口不談造成貧富差別的原因,也不談如何解决貧富差別,更不談社會的正義與非正義,衹是多次讓貧者返回內心,安貧樂道,像莊子那樣插上翅膀飛翔起來。於丹身邊一定有交不起學費的大學生,他們能夠輕鬆飛翔嗎?吃不開飯的學生是沒有力量與於丹教授一起爬樹浪漫的!
  如果知識分子在謊言中生活,社會的支柱在謊言中支撐,那一個民族還有希望嗎?如果按照人性或良知說話辦事已經成為社會的禁忌,那一個國傢還有希望嗎?
  說真話,是無權者的權利!
  說真話的動因就是良心。
  說真話者才能全面正確地看待各種事物,纔有思辨的能力,辯證法就是思辨的工具,是馬剋思主義最根本的特徵。於丹沒有辯證法,沒有正確的方法論,怎麽能講出真理呢?
  缺乏辯證法的於丹教授衹能簡單、生硬、自相矛盾、形而上學地看待傳統文化,衹能閉着眼睛唱贊歌,在她嘴中筆下,傳統文化得到了全盤肯定,孔子成了有適宜溫度色彩的儒雅的長者,莊子成了插着翅膀飛翔的仙人,沉重、嚴酷、憂傷和血腥的中國文化史,被於丹教授編織成充滿田園詩味道的童話故事。
  能選於丹教授上《百傢講壇》者也可謂慧眼識珠了!
  稍有文化常識和歷史意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專製主義。
  這是歷史的真實!於丹教授不敢說真話。
  不要談專製主義而色變,不要象阿Q那樣怕別人說“癩”和“光”。專製主義是歷史的真實,大多數民族都經歷過專製,衹不過我們的專製經歷的時間太久了。於丹說:
  探求一種儒道相濟的境界。儒是入世治世,是弘毅,是擔當,是踐道,是地。道是思考,是超越,是飛翔,是天。儒和道就是中國人生活中兩套基本的行頭。在人生的長河中,它們又像是河的兩岸,兩岸的形態决定着生命的水量,决定着人生之河的寬度。(見《解放日報》)
  儒傢在專製主義統治下踐了什麽道?擔當了什麽責任?
  儒傢踐了專製之道,擔當了專製的責任!這是歷史發展的常規。
  中國的歷史的真實是:充當專製工具的不是於丹教授說的儒道互補,而是儒法互補。是儒傢與法傢思想一直支撐着專製主義的殿堂。所以我國歷史上一直支撐着“儒表法裏”、“陽儒陰法”和“內儒外法”之談。道教以及傳入中國的佛教一直不能取代儒法交用、政教合一的正統地位。
  於丹教授誇大了道教的作用,贊美了儒傢文化的劣根性。
  我一直認為儒傢並不是後來被統治階級用來搞了專製主義,而是儒學本身就是統治之術的總結,最初就出自“剋己復禮”的目的,這就是劣根性。這種劣根性自然就成了統治者搞專製主義的文化依托。但儒傢文化畢竟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最為發達的思想體係,畢竟曾經對社會的進步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認清了儒傢文化的劣根性,也就認清了傳統文化的劣根性。衹有經過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認識,才能消除傳統文化的專製主義毒根。那樣,我們就可以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包括儒傢、法傢、道傢、佛傢等各傢)許多優秀的成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