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6.盐路(上)(7)      Wang Renxiang

  川盐入黔:土城盐号的见证
  蜿蜒曲折的赤水河旁,偎依着一座古老的小镇—土城镇。
  土城镇位于黔北赤水河中游河畔,是黔中腹地西出川南的交通要道,小城三面临水,北面环山,镇依山而建,水绕镇而流,是山水相依的千年古镇。
  土城自公元前111年设平夷县以前,就是赤水河流域一带的一个经济中心,那里不断有古币、古陶出土,是土城历史悠久的象征。川盐入黔先要屯集土城,这自战国时便已是如此,至唐宋时土城作为赤水河盐运的必经之路,船帮、盐号应运而生。
  土城是黔中西出川南的要隘,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川盐入黔,主要途径是河运,辅以陆路、马帮脚夫运输,当时的赤水河滩多滩险,河运的船只全靠人工拉纤。因此运盐时必须分段运输,每一个驿站,都设有盐号,土城作为黔北重镇,也设立了盐号,土城盐号在向赤水河上游地区盐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晚清民国时期,土城盐号全称为“仁案川盐办公室委托大业公司办事处”。这是所谓的“大业公司”,是抗战前的归国华侨所设立的一个公司,主要是投资于川盐营销,负责“仁案”盐号。土城盐号的运营,由政府调控。
  川盐入黔的运输体制,主要采用“以盐运盐”的方式运作。自贡井盐打包出厂时,每袋盐的重量为200斤,运到土城盐号时每袋为145斤,所耗的55斤便作为土城以下区域的运费。无论是船运还是民工运输,到盐号交盐时,必须达到145斤,超出的部分便是运输的运费,从元厚运到土城,每运一袋,可得盐数斤。当时运盐的马帮和民工,将运盐所得的盐就在土城设小摊贩卖,以兑钱或兑米。
  土城盐号在晚清民国时期,主要经营者是陕西人,称为“老陕”。盐号各分站与总站都设有盐防军,以保证盐运安全和盐款的押送。各盐号把盐卖出去以后,所得的盐款,由盐防军押运至下一盐号,再由下一盐号继续押运,直至送到盐业总部。
  土城盐号建于晚清时期,从建筑规模和格局,还可窥见当时的鼎盛气象。现存有甲、乙、丙、丁四大盐仓,甲仓、丙仓的仓牌现仍悬挂于仓门之上。称盐的秤架,秤砣(石砣),开盐单的柜台,用于消防的水池等各种遗物。满目的残砖断瓦,仿佛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土城盐号的悠久历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