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3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5)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戰國時期,楚、梁兩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空餘土地裏種了瓜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喜人;而楚國的亭卒懶惰,不務農事,瓜秧長得瘦弱,與梁亭瓜田有天壤之別。楚國的亭卒心生忌妒,於是在一天晚上乘着夜色,偷跑過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發現自傢的瓜秧全被人扯斷了,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請示說也要過去把楚亭的瓜秧扭斷。宋就說:“這樣做當然很解氣,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麽為什麽再反過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着學,那就太狹隘了。從今天起,你們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好了。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縣令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就照辦了。
漸漸地,楚亭的人發現自傢的瓜秧長勢一天好過一天,仔細觀察,每天早上都發現瓜田被人澆過了,是梁亭的人在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和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
楚王聽說這件事後,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以示自責,也用來表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這樣的通病:自己不願意的事卻推給別人。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理由和藉口非公平地對待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往往會使你自食其果,因為相應地別人也會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一個人不怕人傢不瞭解你,最怕你自己不瞭解別人。南先生說,這就歸結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大概人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自己說錯一句話,臉紅了;但三秒鐘以後,臉不紅了,在心裏馬上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對;再過個把鐘頭,越想自己越對。人,就是這樣,總怪人傢不瞭解自己,而對於自己是不是瞭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學會換位思考,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是一個人成大事和獲取成功的關鍵。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打仗。當時曹軍遠不如袁軍強大,但袁紹剛愎自用,不納忠言,一再坐失戰機;曹操則富有謀略,善於用兵。結果,戰事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打敗袁紹後,曹軍將士在袁軍的帳篷裏搜到了一些信件,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將與袁紹暗相勾結、示好獻媚的信。有人建議曹操把這些寫信的人全都抓起來殺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