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详轼之所坐,而早尝识其为人,其文学实天下奇才……顷年以来,闻轼屡有封章,特为陛下优容,四方闻之,莫不感叹圣明宽大之德。今其得罪,必缘故态。但陛下于四海生灵,如天覆地载,无不化育,于一苏轼,岂所好恶!自夫子删诗,取诸讽刺,以为言之者足以戒;故诗人之作,其甚者以至指斥当世之事,语涉谤黩不恭,亦未闻见收而下狱也。
--《续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好一个天下奇才,神宗最讨厌的就是这句话。这要不是三朝元老张方平求的情,神宗说不定因为此四字再加重对苏轼的惩罚呢。天下奇才,神宗觉得没了你苏轼大宋就无文章高手了?就算你是天下第一,总也该给些我皇帝情面吧,那些乱七八糟的诗里写的是什么,哪一首没有讽刺朕,没有讽刺变法?
苏轼已真正走到了死亡的边界,在李定的蛊惑下神宗都发怒了,还有谁能救得了他?太皇太后,现在只有她能说服神宗。这段时间太皇太后久病不愈,神宗入宫经常进宫问安,太后问神宗为何面无喜色,神宗说最近有位官员写"反诗"诽谤朝政,现在正准备对他动刑。太后问到莫非是苏轼,若是他的话切莫急于用刑,仁宗在时对苏轼的才华非常欣赏,还有他的弟弟苏辙,当初他就说为后世子孙留了两个太平宰相,苏家兄弟都是可以重用的人,断不可盛世杀贤才。神宗愕然,只能不语。有太皇太后发话,苏轼终于可以免却一死,这位太后可以说为整个宋朝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苏轼在狱中已无所挂碍,准备一死,一日写了两首绝笔诗,是给弟弟苏辙的。李定吩咐过有司,苏轼只要有片言只语写下就得呈报,随即这封给弟弟的家书也作为预备的"罪证"传到了神宗皇帝那,皇帝一看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谙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困。
--《狱中寄子由》
神宗皇帝觉得这个苏轼真是个大诗魔、大怪人,临死还要过诗瘾,再说我不是还没下令让你去死么。还算你能知罪,没把我皇帝忘掉,并且知道了自己迂阔偏激,要不是太皇太后为你求情,也许真已开杀戒了。神宗皇帝被感动,下令暂缓处理苏轼。这个时候太皇太后忽然驾崩了,临死时在遗言里也涉及到了苏轼,再三吩咐不可杀之,神宗一一答应。
李定得知苏轼将被赦免,知道自己难以如愿,于是在庭议的时候拼死一争,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对诸位大臣说,苏轼写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怎么可以赦免他?
老臣王珪落井下石过,现在也惟恐苏轼被赦免,那无异于放虎归山,在一旁推波助澜说苏轼年少高第,枉受了朝廷多少恩宠,还自叹怀才不遇,以怨报恩。陛下您整天操劳,励精图治,以求大宋中兴,如龙在天,万人景仰。苏轼自以为栋梁之材,不求诸当今真龙,乃去求地下蛰龙,真是大逆不道。
章惇这个时候到为苏轼说了句公道话,今日罪苏轼,不知明日将罪何人。龙者所指不一定是人君,人臣也可以言龙,从古至今称龙者数不胜数,孔明不是称卧龙么,赵云也称子龙。不单是人,也有典故把桧树比喻成龙,苏轼只不过用了这个典故罢了,何罪之有。
李定听罢无言以对,舒亶则还不放口,咬住苏轼的案子不放,不死也要他脱成皮,另外还得拉几个垫背的。舒亶说驸马爷曾经也收受过苏轼讥讽朝政的文字,并且与通风报信的王巩有往来。甚至案发后还在私下里奔走营救,阴通消息,如此朋比匪人,不容宽赦,应该治罪。
神宗最后中和了大家的意见,说苏轼十年间诽谤朝政,一以贯之,本来应该治重罪的,因为太皇太后遗言中要求赦免他,所以这里从轻发落,贬他为黄州团练副使,令御史台马上转押前去。至于驸马王诜身为国戚皇亲,忠朋不忠君,罪当重罚;苏辙通风报信也降黜为筠州盐酒税务,受牵累者不下二十六人。不过这些受诗案牵连的人都很高兴,因为毕竟留住了苏轼,只要苏轼还能活下去,那么一切都好,一切都可以接受,自己降几级官能算什么。
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七月御批推治,到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出狱,整整经过了一百三十多天,几乎每一天都在深牢大狱里度过,甚至有几次已濒临死亡的边缘,好在上苍怜悯大宋。虽然遭遇了小人的暗算,但总算没有让苏轼在诗案中丢了性命。
出了牢狱,苏轼抬头望了望天边已经显得刺眼和陌生的阳光,随即便被差吏推攮着,带着枷锁,向南方的黄州走去。
四
来到黄州后,苏轼暂时借住在定惠院里,等着家眷到来。长子迈已随着自己来了,妻子以及幼子现在由弟弟苏辙领着正往这边赶。苏辙因为通风报信之事,受了哥哥的牵连,这回被贬到了离九江数百里之遥的高安做酒监。苏东坡借住的寺院在林木茂盛的山坡上,这坐山坡离长江并不远。在寺院中,苏东坡与僧人们同吃同住,傍晚的时候总是走到寺外的山楂树下散步,日子恬淡而悠闲。你看,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走到哪里都引人关注,此地的徐太守听说苏轼贬谪来了,觉得这是件极好的事,至少可以目睹这位天下词宗的风采了。他经常在公事之余就到寺院来拜访苏轼,谈诗论学,也常常以酒宴相邀,热诚万分。长江北岸也是这样,武昌的朱太守得知苏东坡已来到了江对面,迫不及待地派人划舟过江,给他送来美酒,惟恐错失了和苏东坡交往的机遇。在晴朗的日子,苏东坡则同来访的友人一起到长江两岸的山中游赏,这些山并不高,起伏有致林木繁盛,往往苏东坡进山后便乐不思归。遇到雨天就没有办法了,苏东坡会睡到很晚才起身,直到黄昏雨停时才走出去散步,在蜿蜒绵长的东山之麓漫游,兴尽而归。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