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读遍红楼 》
多君佳句清人骨(1)
胡文彬 Hu Wenbin
多君佳句清人骨
——脂批中王梅隐生平说豉
庚辰抄本《石头记》第13回正文“那贾敬闻得长孙媳妇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句下有侧批一条云:
可笑可叹。古今之儒,中途多惑老佛。王隐梅云:“若能再加东坡十年寿,亦能跳出这圈子来。”
同书第18回正文诗句“主人应接怜”,又有双行批云:
归到主人,方不落空。王梅隐云:“咏物体又难双承双落,一味双拿,则不免牵强。”此首可谓诗题两称,极工极切,极流离妩媚。
批语中的王隐梅、王梅隐当为一人,前隐梅系梅隐之误。
那么,这位王梅隐又系何等人物呢?已故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曾据《八旗艺文编目》著录《梅隐集》作者简介内容,认为王梅隐即《梅隐集》作者王茂森。吴先生在《脂批中之王梅隐》一文(见《考稗小记——曹雪芹红楼梦琐记》第17—18页)中写道:
《八旗艺文编目》九十九页载《梅隐集》,像“汉军王茂森著;茂森先故旗籍,以裁旗分隶常熟,自号云浦,游文殊院,常窃睨诸生旁,遂通四声,操笔为韵语,便有思致。”按脂砚斋批语两及王梅隐,当即此书作者。若能得其《梅隐集》,或可获有关雪芹之材料乎?
但是,《八旗艺文编目》没有说明王茂森有字或号“梅隐”。文中只说到“自号云浦”。因此,要证明王茂森有号“梅隐”还需要提供新的文字证明。
另一位已故红学家徐恭时先生在《脂本评者资料辑录》之十一,引过两条脂批之后说:
有人认为,此王隐梅或是汉军王茂森,他的诗稿名《梅隐集》。按:孙原湘《天真阁集》卷四十九有《王三传》,记述王茂森生平。从此传看,此人先在京口(今镇江)驻防旗营,后撤旗居常熟。他原不识字,后初学诗文。以此判断,似非脂评“引语”之人。
这篇文章收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1976年5月编印的《红楼梦版本论丛》(供内部参考)第217-218页。徐先生所言《天真阁集》所撰《王三传》有三点值得注意:(1)《传》云:“三名茂森,自号云浦。”此与《八旗艺文编目》所录文字相符,王三当为其“外号”。(2)王茂森确有《梅隐集》行世。《传》中有云:“(三)生平诗外无所好,每院课试帖亦必拟为之。院邻石梅碉,名其集曰“梅隐”。又云:“……末几竞卒。李哀其志,掇其诗之雅洁者,登诸梓,且请为之传。”(3)王三茂森“其先故旗籍,隶京口营,以裁旗分隶常熟”。这正是《梅隐集》收录《八旗艺文编目》的根据。至于王三“原不识字,后初学诗文”,并不能证明脂批者就不能引用他的文字。《传》中有云:王三识字王后“而窃购唐诗读之,遂通四声,操笔为韵语,有思致。”说明王三为人聪颖,且对诗酷好无他,完全可能写出有“思致”的诗作来。
2004年4月18日
[附识]两种记载,两个王三
在追索脂批中提到的王梅隐生平过程中,我从杨钟羲《雪桥诗话》卷四发现了另一位王三。其文云:“名斌,字玉生,紫幢客也。《除夕》句:‘灯花明续夜,酒浪暖生春。’”“紫幢”即康熙间宗室文昭的轩名。所谓“紫幢客”,即王三为文昭的幕客。据《清史稿》、《八旗通志》、《八旗艺文编目》、《八旗文经作者考》、《八旗画录》、《白山诗介》、《带经堂诗话》诸书记载,文昭系原封镇国公百绶子,字子晋,号紫幢道人、紫幢轩主人、茶翁等。著述甚丰,除《紫幢轩诗集》外,其所集《宸萼集》备受称道。据载,文昭于雍正壬子(十年,1732)九月卒,享年五十三岁,可以此推知文昭生于康熙十八年已未(1679)。
文昭与王三的关系,其一,是《八旗通志》著录文昭撰《芗婴居士集》条下记云:“其(文昭)所与酬唱诸诗亦附于编后。如王玉生、谢双村、杨晚雷诸人是也。”王玉生即王三。其二,铁保辑《熙朝雅颂集》收文昭诗124首,内有《与王三玉生灯下读书赋赠》、《八月十九日同东峰、玉生遍游近村车中作》(上卷);《赠王三玉生》、《次玉生雨后快凉元韵》(下卷)。
循此线索,在《熙朝雅颂集》卷第33家查到王斌小传及所收诗八首。诗前小传:“斌字玉生,汉军人,官护军校。”《八旗艺文编目》著录《独善堂诗钞》王斌著,斌字温如。《熙朝雅颂集》所收王斌诗题是:《唐六如寒香高士图》、《辛丑除夜》、《草鞋》、《雪夜亦亭来访》(二首)、《眼镜》、《瓶中荷花二首》。
综合上述材料,两位王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之处值得注意:
(1)他们都是旗籍,王三茂森曾驻防京口,王三玉生为“护军校”,旗籍、军人的身份相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红楼一春梦 |
|
|
卷首絮语 | 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 | 此书系自愧而成 |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 | 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 | 智而通则悟 | 难得糊涂 | 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 | 实非别书之可比 | 《红楼梦》中的一桩难解之谜 | 尤氏心内有什么“病”? | 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 | 一日倘或乐极生悲 | 裙钗一二可齐家 | 万不可奢华过费 | 敏探春“兴利除弊” |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1) |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2) | 不过实录其事 | 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 娶妻当如薛宝钗 | 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1) | 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