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正解金陵十二钗   》 第35节:元春岂是告密者      周思源 Zhou Saiyuan

  值得注意的是,等小太监拿了二百两银子走后,贾琏对王熙凤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三二百万的财显然是指三二百万两银子,不会是指铜钱。因为一两银子等于两吊,就是两千个钱。如果是三二百万个铜钱,只有一千多两银子,还不够这两天应付这两个太监的。此话一语泄露天机,可见贾府曾经有过一个极其重大的贪赃枉法事件,数额大到三二百万两银子之巨。这中间贾琏夫妇自然也落下不少。
  特别有意思的是,贾琏听说小太监来了直皱眉头,无可奈何,王熙凤却胸有成竹地说:"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贾琏果然藏入里屋。王熙凤不慌不忙,表现得既慷慨大方,又装穷装得非常自然。她让平儿拿出两个金项圈,说是拿去典当,让人出去换了四百两银子回来,一半给了那小太监,一半当着小太监的面让旺儿媳妇去置办过中秋的东西。平儿和旺儿媳妇配合得也天衣无缝,终于把那个小太监哄走了。王熙凤果然是"男人万不及一",在对付太监的敲诈上,须眉男子,捐了正五品同知的贾琏比她差远了。要不我说王熙凤当个知府绰绰有余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元春晋升为贵妃,是由于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的真实出身,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且元春的告密,使得贾府藏匿皇帝死敌之女近二十年之罪得到宽赦。
  但是,朝廷选秀女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不是哪位当官的自己想"送"就可以"送"的。而且,清代严格规定,宫人与太监不得交通外戚,违者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置。贾府即使把元春"送"进去了,哪里那么容易就能够"想办法"让女儿如何如何!
  元春岂是告密者
  对于元春艺术形象的理解,我在《周思源看红楼》中作了专节分析,本来已经无话可说。由于一些爱好《红楼梦》的朋友相问,元春是不是由于告发了秦可卿,才得以晋升为贵妃等等,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子虚乌有"双保险"
  据说,曹家为了进行"政治投资",搞"双保险":一方面秘密收养秦可卿,巴结废太子一派;另一方面又要讨好皇帝,于是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儿送到宫里去,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使她最后能够到皇帝的身边,成为皇帝所宠爱的一个女子。这个人在小说中就是贾元春。根据现在发现的江宁织造曹家的档案材料,从史实和学术研究的角度审视,丝毫没有这种"双保险"的影子。那么在《红楼梦》里有没有呢?也没有。
  所谓《红楼梦》中的贾府秘密收养废太子之女秦可卿的问题,我在前面已经作了详细分析,予以否定。这里只谈"双保险"的另外一面,关于送女儿入宫,让她逐步晋升到皇帝身边去的问题。且不说无论是清史还是曹雪芹家世的资料中有没有这种事实的哪怕一点点确凿历史依据,我们只要讨论一下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就够了。
  首先要说的是"送"。清朝选秀女,有一套非常严格的选拔制度,不是哪位当官的自己想"送"就可以"送"的。这一点不难理解,毋庸赘言。俗话说,"侯门深似海",何况皇宫!清代严格规定宫人与太监不得交通外戚,违者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置。所以贾府即使把元春"送"进去了,哪里那么容易就能够"想办法"让女儿如何如何!
  我们从十七、十八回元春省亲的过程即可见清代皇家礼制严格到何等地步。贾府知道元春今日要归省,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来却不清楚。头一天(正月十四),贾府"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次日十五"五鼓",天还没亮呢,"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然后,"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等得都不耐烦了,忽然看见一个太监骑马来,连忙迎了进来,才知道要"未(13-15点)初刻(一昼夜一百刻,一刻为十四点四分钟。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约八刻多,一个小时四刻多)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灵宝宫拜佛,酉(17-19点)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19-21点)初才起身呢"。再看看元春省亲队伍的架势,贾政参见女儿还要隔着帘子。最后太监说,"时已丑(1-3点)正三刻,请驾回銮"。也就是说,元春晚上七点多出发,将近凌晨三点时太监提醒该回宫了,所以元春在家总共只待了大约七个多小时。我们可以看出皇家在礼制上的严格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元春省亲,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之所以要写这个省亲故事,有四个作用:一,突出贾府的极度奢华,为日后败落埋下伏笔。二,合理地为金陵十二钗们和贾宝玉提供一个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活动平台,这是最重要的。三,塑造一个理想后妃的艺术形象。四,这个省亲活动采用了一些当年曹家接待康熙南巡的素材。因此有批判皇家极度奢华的寓意,并暗示曹家败落实际上主要是由于皇帝南巡挥霍而巨额亏空所致。但是这只是运用了一些素材,因为康熙南巡的规模和礼制的严格要远远超过贵妃省亲,所以小说中的皇帝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某个皇帝,更不能将具体事件一一坐实。即使这个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贵妃省亲活动也只有几个小时而已--因此,外戚根本不可能"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最后如何如何。
  贾政去东宫见谁?
  十六回有一段文字据说对揭开元春之谜非常重要,反映的是雍正的突然死亡以及乾隆的匆忙继位。好在这段文字总共只有六百字左右,索性全部录出,以便大家一起分析: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百家讲坛
第1节:前言第2节:误读造成许多谜
第3节:秦可卿艺术形象第4节:乳名兼美字可卿
第5节:不正常的男女关系第6节:给秦可卿看病的不是御医
第7节:混饭吃久惯行医第8节:用那棺木纯属偶然
第9节:真的假货第10节:存在着一个悖论
第11节:秦可卿出身的秘密第12节:某亲王之女的旁证
第13节:不以异姓相视第14节:怎样认定弃婴的出身
第15节:可以肯定秦业是个清官第16节: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第17节:秦可卿责任的两个关键第18节: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态度
第19节:红学中还有多少学第20节: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第21节:贾宝玉即是曹雪芹第22节:蛛丝马迹
第23节: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第24节: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