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北京地理之民间绝艺 》
民间艺术需要互相交流
佚名 Yi Ming
郎志丽目前正在创作的葫芦面塑《百子图》,每个小娃娃的眼睛和眉毛都细若游丝,长不足一毫米,使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人物的生动神态。
● 白大成(65岁,鬃人艺术家,收藏有汤派、郎派、曹派等名家作品几十件)
汤子博以前常在什刹海荷花市场献艺,每到酷暑常捏一些有凉意的作品,翁偶虹在《北京话旧》里提到过。汤派面人的京剧人物捏得很好,我的鬃人创作也集中在京剧领域,可以取长补短,所以我很早就开始收集面人,成了个不折不扣的面人迷。“面人汤”第三代传人冯海瑞知道后专门找过我,想瞧瞧老辈艺人留下来的传世作品,我就把《五虎将》、《闹天宫》、《二进宫》、《捉放曹》等作品借给了他。民间艺术本来就需要互相交流、临摹,他要多少我给多少。
● 灵魂人物
北京面人三大流派
汤子博(1881~1972):早年在漕运码头通州万寿宫一带观摩山东曹州(今菏泽)艺人捏卖面人,从此入行。后流连于京城戏园,并熟读古典名著、云游大江南北寺观,专攻戏曲、神佛面人,并一改传统的签举式面人,创制了可在案头陈设的托板式面塑,使面塑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同时开创了核桃面塑,人称“面人汤”。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朝如来》、核桃面人《木兰从军》、《二十四仙朝王母》等。
郎绍安(1909~1993):满族镶红旗人,年幼时在白塔寺庙会上偶遇面塑艺人赵阔明,随赵学艺。“面人郎”自学艺起便爱走街串巷、体味民风民俗,擅长旧京街头卖糖葫芦、卖茶汤、打糖锣等“五行八作”形象,并能用面塑仿玉器之光泽。代表作有《采茶扑蝶》、《嫦娥奔月》等。
曹仪策:艺术成就稍晚,师从“面人郎”,以清秀、纤细及擅长微型面塑独树一帜,代表作《大观园》以亭台楼阁、山石湖水为背景,狭小空间内竟盈盈立有300多位红楼人物。
● 如今传人
第二代传人创造性发挥
汤夙国:汤子博次子,“面人汤”第二代传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解放后常随父往来于文艺名宿之间,如徐悲鸿、黄苗子、艾青、张仃等,因专攻雕塑,便将大型雕塑技法融入面人创作,风格大开大阖、不拘小节,尤其注重人物造型的身形比例与动作神态。代表作有《钟馗》、《长眉罗汉》等。
郎志丽:“面人郎”郎绍安之女,6岁起随父走南闯北卖艺为生,解放后曾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面塑车间工作,艺术风格细腻、生动,题材广泛,从京剧戏出到卡通人物无所不包。上世纪80年代,在传统核桃面人的基础上开发出葫芦面人,可在两瓣葫芦内轻松创作《百子图》、《水浒传》。
● 地理链接
山东郎庄“面老虎”
山东冠县郎庄位于鲁西北,村里三四十户人家,男女老少都会做面人,且取材广泛,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花鸟虫鱼样样俱全。郎庄面塑多用精麦发面,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制成后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由于郎庄的“郎”和“狼”谐音,狼食人畜,于是村里人想到“做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兴旺,因此郎庄面塑又称“面老虎”。
● 手工艺溯源
面塑:老北京人俗称“面人”、“江米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蜂蜜及防腐剂后,塑造成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神佛、现代人像或花鸟鱼虫等动物造型。
面塑艺术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宋《东京梦华录》、《老学庵笔记》,明《宛平杂记》和清《扬州画航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马王堆汉墓也有“面俑”出土。在北方民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时所做的带有吉祥图案的“花馍”可视为面塑雏形,而北京地区真正带有玩偶、观赏性质的面塑艺术则始于清末,当时民间庙会、集市上常见民间艺人捏售面人,其典型形象为拎着马扎儿、背着木箱子,“面人汤”与“面人郎”已蜚声海内外。解放后,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面塑车间,相继出现核桃面人、葫芦面人、微塑面人、仿玉面人等新品,防裂、防蛀技术也日臻成熟,使面塑真正成为可以长时间保存、居家鉴赏的艺术品。
新京报 编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 | 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 | 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 | 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 | 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 | 讲究人性与个性 | 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 | 玉器制作重在“琢磨” | 靠手艺吃饭(1) | 靠手艺吃饭(2) |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 | 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 | 千年老手艺 | 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 | 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 | 等不到“迟来的爱” | 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 | 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 | 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