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说来,早在收藏"小白菜砚"的前两年,徐树仁便在关注"旧城改造"工程。
浏阳市区有座被称之为黎家大屋的老宅院,座落在旧城东门,为五进二百余间的大院落,它的主人是浏阳首富黎克康。
黎克康祖籍江西,先祖黎午帆,康熙年间逃荒迁居浏阳。先在浏阳北门经营杂货,由于黎午帆勤勉精明,数十年间即发迹,家财万贯,田产无数。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浏阳东门择地兴建宅第,雇请工匠百余,历时一年。据典籍载,房屋五进,大小二百一十余间。左厢为轿夫房,置轿舆五六付,常雇轿夫近二十人。各进皆有花台,条石雕琢,饰有青龙白虎、红书宝剑等吉祥图案。仅二进右侧花厅即堂皇气派已极,雕梁画栋,三层楼阁。二层设计为跑马楼,宽敞明亮,摆设豪华,不单有名花奇石,且有名画名瓷,辟有接待朝廷大员和其他贵宾的客厅。宅第全为石柱木梁,仅石柱即达二百余根。后院有大井,深近二十米。黎午帆长子名克康,兄弟二十一人,到晚清,已是个人口百余的大家庭,加仆役百余,宅第二百余人。据老年人回忆,当年黎家大屋跑马楼悬挂有何绍基亲书"高淡转清"四个镀金大字横匾。另一镀金大字横匾亦为名人所书,为"凤宿梧冈",为宅第增光添彩。黎家人才辈出,有浏阳"四晓"之一的画家黎晓帆,有进过黄埔军校炮科的军人,甚至还有投身革命的义士……最使黎家名传省内外的是黎家生产的"茴饼"。
今天六七十岁的人,很少有不知道"浏阳茴饼"的;黎家因饼而传名,茴饼因黎家而享盛誉。
新中国建立初期,黎家大屋增加了许多外姓住户,泱泱百余家,跻跻数百口,黎家大屋俨然一个小小"社会"。它是浏阳百年变迁的见证,浏阳近现代的一笔历史,黎家大屋是看着书写的。
浏阳河的春潮秋波一年一度,昔日平朴的浏阳县城,今日已是个繁华都市。旧貌换新颜,一天一个样,老城区的地盘日渐一日在缩小。黎家大屋的拆迁工程,便是在这种"旧城改造"的热潮之中拉开序幕的。
令人意料不到的是,黎家大屋的拆迁,竟然牵动了城区所有人的心。它的"连根拔掉",向征着昔日浏阳的古老和苍迈将一去不再,街谈巷议,酒后茶余,喋喋不休。热爱历史文化又热衷于古玩收藏的人们,则更是关心它不久将是吹影镂尘……
别的收藏爱好者和古玩商贩能想到的问题,徐树仁当然也能想到。这么一个盘根错结的老宅院,先不说老住户们丢弃的古旧物品有可能是明清瓷器和书画,就是毁墙破壁,不也有可能突然冒出来一件历史文物吗?尽管工作很忙,徐树仁常常去拆迁工地走走看看。
那一日,有名古玩商贩告诉他,黎家大屋中的一名老奶奶有架"宝贝"座钟,问她卖不卖,她要价的调子还不低。
"徐总有意思,不妨去看上一看。"古玩商贩正从黎家大屋走出来,拦住徐树仁,一摊双手,作了个一无所获的示意,说:"别的没有什么……"
座钟?如果是古老座钟,是很值得去看看的。
老奶奶恐怕七十岁了,平日还坚持摆个小摊,销售些香蕉苹果之类的行时水果。徐树仁根据古玩商贩的指点找到老奶奶,她恰恰有些小恙歇业在家。见有人问起座钟,指指褪了漆的五斗柜,果然立着一座座钟。应该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钟面玻璃已碎,木质钟座亦已残缺,钟的构件则锈迹斑斑,老则老矣,价值却谈不上了。
徐树仁感叹一回岁月的无情,这才问老奶奶:"还有什么舍不得扔掉的老东西吗?比如瓶子、罐子、钵子……"。"好几个人问过了,这些都没有……"老奶奶低了头想想,又对徐树仁说:"倒是有个扇子把,是黎家人丢在老屋子里的东西,我搬进来时便捡到了,派不上用,一直便留着,一定是老得不得了的老东西。别人说没有什么用,你看看?"
徐树仁说"好",老奶奶便从五斗柜抽屉里摸出那个扇子把来。徐树仁接过便有底,原来是柄鹅毛扇的柄,象牙质地,谁说没用?况且,扇柄上镂花刻字,工艺精细,决非平庸之物。心中暗喜,总算不枉此行。老人家也没有狮子大开口,徐树仁把玩着象牙扇柄离开了黎家大屋,心里却有些忐忑不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