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玄奘西遊記   》 第35節:龜茲辯經(3)      錢文忠 Qian Wenzhong

  此時的木叉毱多還是不認輸,因此就衹剩下最後一個辦法:把經書拿出來對。要知道古人都是把經典背誦出來的,因此到了把經書拿出來對的時候已經非常狼狽,這與木叉毱多的身份、地位以及威望都已經不太相符了。更何況一對之下,經書中果然有這句話。證據面前,木叉毱多衹能找了個無奈的藉口——“老忘耳”。就這樣,玄奘的第一場辯論以大獲全勝而告終。
  此後,玄奘還在龜茲停留了兩個多月。他之所以會在龜茲停留那麽長時間,是因為大雪封路,一時沒有辦法走。從記載上看,玄奘在龜茲的時候,就四處看看,到處走走,好像並沒有把這場辯論的勝利太放在心上。所以他還經常去阿奢理兒寺看望木叉毱多,找他聊聊天。但是那場辯論的慘敗卻給木叉毱多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陰影,因此他看到玄奘總是很不自在,對玄奘的態度也變得很恭敬。比如他原本是大模大樣坐着和玄奘說話的,但是現在卻是站着和他對話。有的時候,遠遠地看到玄奘來找他,他幹脆就躲起來了,並且私下對別人說:
  此支那僧非易酬對。若往印度,彼少年之儔未必有也。
  意思是說:這個從中土來的僧人(用於指稱中土的“支那”一詞出自梵文,很早就有了,因此木叉毱多所說的“支那僧”並不含有貶義)不好對付,如果他去印度求學的話,恐怕在他的同齡人當中,還沒有可以跟他過過招的人呢。
  值得我們註意的是,這麽精彩的一場辯論,在《大唐西域記》裏面卻沒有留下絲毫的痕跡,就連木叉毱多這個人都沒有在正文裏面出現過。因此,如果我們光看《大唐西域記》的話,就完全不會知道在龜茲國還曾經發生過這麽一場轟動全國的辯論。我想其中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大唐西域記》這部書,實際上是玄奘取經回到唐朝以後,唐朝政府命令他寫的,其作用主要是為政府提供一些境外的信息,嚴格來講,帶有一定的情報功能。因此,玄奘在書中非常詳細地描寫了他所經過的國傢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包括這些國傢中一些比較險要的地理狀況,而較少涉及自己個人的事情。其次,也很可能是後來玄奘自己的佛學修為又提高了不少,因此當他再回過頭來看當年這場勝利的時候,就覺得不足挂齒了。要知道玄奘在印度曾經舉行過全國性的辯論會,他一個人舌戰群僧,在印度贏得要比龜茲漂亮得多。
  既然《大唐西域記》裏面沒有記載,前面描述的這場辯論的依據是什麽呢?我依據的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本書是中國傳記文學寶庫當中的瑰寶,它是玄奘的嫡傳弟子慧立、彥悰根據平時他們追隨玄奘時的所見所聞寫成的一部傳記。玄奘本人沒有看過這部書稿,它是在玄奘圓寂很久以後纔成書,並且流傳開的。也多虧了這本書,玄奘和木叉毱多在龜茲的這場辯論的種種細節和勝負情況纔跨過了一千多年的歲月,原原本本地流傳到了今天。
  那麽,除此之外,玄奘在龜茲期間還留下了哪些珍貴的記載和有趣的描述?在接下來的路程當中,玄奘又遭遇到了什麽?請大傢看下一講“一波三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百傢講壇
第1節:前 言第2節:目 錄第3節:玄奘身世(1)第4節:玄奘身世(2)
第5節:玄奘身世(3)第6節:皈依佛門(1)第7節:皈依佛門(2)第8節:皈依佛門(3)
第9節:求學之路(1)第10節:求學之路(2)第11節:求學之路(3)第12節:求學之路(4)
第13節:潛往邊關(1)第14節:潛往邊關(2)第15節:潛往邊關(3)第16節:偷渡國境(1)
第17節:偷渡國境(2)第18節:邊關被擒(1)第19節:邊關被擒(2)第20節:邊關被擒(3)
第21節:險象環生(1)第22節:險象環生(2)第23節:身臨絶境(1)第24節:身臨絶境(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