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第35节:民族的性格(11)      Lin Yutang

  直到如今,除了蒋介石将军出身于浙江--他的家族谱系尚待考--大半将帅,多出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孙传芳、卢永祥;河北产生了齐燮元、李景林、张之江、鹿锺麟;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了冯玉祥,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像是例外,但是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国藩是一位第一流学者,同时也是第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是以为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命运注定应为贵显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厉豪放的态度,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特性,要有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学,直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尊孔之道。
  粗暴豪迈之北方,与柔荏驯良之南方--二者之异点,可以从他们的语言音乐与诗歌观察而得。你可以把陕西的歌曲跟苏州的歌曲做一对比,立可发觉其绝然不同之差异。一方面陕西歌曲声调铿锵,乐器用击筑拊嗒板而和歌,音节高而嘹亮,颇类瑞士山中牧歌,歌声动则回风起舞,似在山巅,似在旷野,似在沙丘。另一方面则有那耽安淫逸之苏州的低音歌曲,其声调呜咽哽嗌,似长叹息,似久困喘哮病者之呻吟,因其勉强哼嘘而成颤抖之音律。即从寻常对话中,亦可以察觉明朗清楚之北平官话,其声调轻重之转变分明,令人愉悦;而苏州妇女之甜蜜柔软之喋喋琐语,多圆唇元音,抑扬波动,着其重处不用高朗之发声,而徒拖长其柔悦婉转之缀音以殿于句末。二者之差异固甚显然。
  关于南方与北方语言腔调之不同,曾有一段有趣故事,据说一次有一位北籍军官,尝南下检阅一连苏籍之军队,当这位军官大声喝令"开步……走!"的时候,全体士兵屹立不动,屡次喝令,均属无效,正无法施行其命令之际,其连长系久居苏州习于苏俗者,乃禀请军官准其另自发令,军官准之,连长乃一反军官之清楚明朗的"开步……走!"的急促腔调,而出以婉转诱惑之苏州口音,"……开……步……走……嗳……"果然,全体军队应声而前进了。
  诗歌里面,像这样歧异的色彩,表现于第四第五第六世纪者,尤为浓厚。当时北部中国初次经鞑靼民族之蹂躏,汉人之受有教育者相率渡江而南下。值此时抒情诗方发皇于南朝,而南朝统治阶级,颇多为抒情诗能手。民间复通行一种体裁别致之恋情小曲,名为"子夜歌"。把这种热情的小诗,与北方新兴的富有朝气的质朴诗作一对比,二者情调之歧异是深刻而明朗的。吾们且看那时候南朝歌曲的作风怎样:
  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
  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瞑不复曙,
  一年都一晓。
  子夜歌
  路涩无人行,
  冒寒往相觅。
  若不信侬时,
  但看雪上迹。
  南宋之际,又有一种韵律长短错综之活泼的抒情诗,称为"词"。其内容大抵描写妇女之深闺幽怨,绣闼伤春;或则吟咏黛眉粉颊,素抹浓妆;或则吟咏红烛朱栏,丝帏锦屏;道相思之苦,热恋之情。"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惜弯浅黛,长长眼"。其幽韵多似此类。人民而习驭于此种恋情诗歌之萎靡情绪,其被发表豪放质朴简短诗歌情绪之北方民族所征服,固为自然之结果。北方之诗歌盖直接取自荒凉北方之景色而不加润色者。下面一首为很好的例子: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看她一首小诗,倒是魔力非凡,相传一位北朝大将,竟能藉此短短数句之力,于新败之余,收集余众,激励将士,使军心复振,因能重整旗鼓,杀回战场。下面又一首小诗,为另一北族将领所作,乃咏其新购之宝刀,其情绪风格,适与南方的恋情诗词成一对比:
  新买五尺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第2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第3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3)
第4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4)第5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5)第6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6)
第7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7)第8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8)第9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9)
第10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0)第11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1)第12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2)
第13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3)第14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4)第15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5)
第16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6)第17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7)第18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8)
第19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9)第20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0)第21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1)
第22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2)第23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3)第24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4)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