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雍也篇第六(5)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6.21)孔子說:“中等以上的才智,就可以對他講高尚的道理。中等以下的才智,就不可以對他講高尚的道理。”
[註釋]
①上,尚也,高尚的道理。
[原文]
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②,可謂仁矣。”
[譯文]
(6.22)樊遲問怎樣纔算聰明。
孔子說:“努力盡一個臣民的義務,敬重鬼神而遠離它,就可以算聰明。”
又問仁善。
說:“仁人遇到睏難挺身迎受,就可以稱作仁善。”
[註釋]
①務,動詞,致力。義,義務。
②獲,得也,受得,承受。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①,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6.23)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活躍,仁者沉靜。智者常樂,仁者長壽。”
[註釋]
①知,智也。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①。”
[譯文]
(6.24)孔子說:“齊國變革一下,就能達到魯國的水平;魯國變革一下,就能達到先王之道。”
[註釋]
①《論語筆解》:“道,謂王道,非大道之謂。”
《集註》:“孔子之時,齊喜誇詐,乃霸政之餘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①
[譯文]
(6.25)孔子說:“壺都不像壺了,還能叫壺嗎!我的壺啊!”
[註釋]
①觚,音孤,古代盛酒的器皿,腹部作四條棱角,足部也作四條棱角。每器容當時容量二升(或曰三升)。春秋之際,禮崩樂壞,名器之作亦壞,故孔子嘆之。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①。’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②,不可陷也;可欺也③,不可罔也④。”
[譯文]
(6.26)宰我問:“一個仁人,要是有人告訴他:‘井裏掉進了人了。’他應該跟着下井嗎?”
孔子說:“為什麽要這樣呢?君子應當避開,而不是自投於陷阱。君子可以被人欺負,卻不可以任人愚弄。”
[註釋]
①仁,通“人”。
②逝,失也,逸也,去也。
③欺,欺辱。
④罔,誣也,亦通瞞,騙也。《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産,子産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捨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産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産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