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否定群雄解红楼 》
第40节:正解太虚幻境诗词歌曲(1)
崔耀华 Cui Yaohua
正解太虚幻境诗词歌曲
前面阐述了宝玉、宝钗、黛玉、秦氏、女儿、意淫、两赋论、“四大家族”等等基本概念,在这一基础上,下面将对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和判词等进行全新的解释。
一、金陵十二钗判词
前文已分析“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是何意。宝玉想:“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游太虚幻境,脂曰:犹如“菩萨天尊”“点化俗人”,其“功德”更大。——脂批点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而且是事关世教之经书,读者应作为世教经书去看。“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这是对太虚幻境在艺术上真假、表里两面性的提醒之意,使读者在这两方面去比较,去思考。读者只顾如此去想,就会被作者所表述的思想所感染,即所谓“早把此邪魔招入膏肓”之中了。所谓“邪魔”:“两赋论”中所指不符合孔孟之道的思想。
书中写道“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女子”,“女儿”也!真善美的代称。“过去未来”:指历史及其未来发展过程!“普天下所有”:包括了社会中所有代表美的事物之综合。“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看似说宝玉,实则指社会和读者中的俗眼。
对联(第五回)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解】
此对联和前面的“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二者是同工异曲之效。“春恨秋悲”,皆指那些把此处的故事内容当爱情故事去解读之辈。这些人的叹息呀!悲叹呀!愁呀!恨呀等,都是不解作者用心而自找苦恼;“花容月貌”,指作品中以“女儿”为代表的善美,她们像花朵一样,却又有谁能理解她呢?爱情论认为“闲愁”和“古今情”同义,是指“宝黛悲剧”。这种解释不但模糊了“古今之情”的深厚历史内涵,而且使得解释十分含混晦气。此处“古今情”之“情”字,理也,引申为事物的道理。真可谓“不是情人不落泪”。正如脂批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红楼一春梦 |
|
|
第1节:出版前言 | 第10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5) | 第11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6) | 第12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7) | 第13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8) | 第14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9) | 第15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10) | 第16节:一事两面(1) | 第17节:一事两面(2) | 第18节:一事两面(3) | 第19节:一事两面(4) | 第2节:宝玉的真面目(1) | 第20节:一事两面(5) | 第21节:一事两面(6) | 第22节:一事两面(7) | 第23节:一事两面(8) | 第24节:一事两面(9) | 第25节:一事两面(10) | 第26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1) | 第27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2) | 第28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3) | 第29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4) | 第3节:宝玉的真面目(2) | 第30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5)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