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移居臺灣的九大師   》 第35節:林語堂:中西以及兩岸的人生哲學(5)      師永剛 Shi Yonggang

  新居地點選擇貌似福建故鄉山景的陽明山,歐風建築是林語堂年輕時夢想的上海樓房形象,在這裏,最讓他欣慰的是,可以聽到親切的閩南話。他曾經形容這座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右邊的書齋"有不為齋",是他著作閱讀的所在;陽臺是林語堂常停留的地方;吃完晚飯,他最喜歡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煙斗,欣賞夕照沉沒於觀音山際。
   著作等身 論戰不斷
  來臺定居後的林語堂,重拾年輕時的理想,回頭投入英語辭典編纂和改良中文字檢索拼音。
  他並應聘於香港中文大學,主持編纂《當代漢英辭典》,以"上下形檢字法"和"簡化國語羅馬字"為檢索和拼音,重編《新開明語堂英語讀本》,應邀擔任國語日報董事。出任"中華民國筆會"會長時,邀請甫獲諾貝爾文學奬的日本作傢川端康成來臺,又於國際筆會第三十七屆大會中發表《東西方的幽默》演說。
  著作等身的林語堂,雖以幽默著稱,面對不同的批判與意見,他的攻擊力十足,為自己理念的辯護。因此即使年近古稀,來臺後的林語堂因論戰引發數次風波。
  林語堂捲入文藝論戰的事跡,可寫成長篇故事。1928年,林語堂在魯迅、鬱達夫合編的《奔流》月刊,發表獨幕悲喜劇《子見南子》,質疑南子的禮與孔子的禮不相同,引發爭議;更因山東麯阜第二師範學校在孔廟附近排演《子見南子》,立即遭到孔子後代孔傳堉等人的抗議,六十戶孔室族人聯名嚮教育部控告學校校長宋還吾"侮辱宗祖孔子",雖經查"尚無侮辱孔子情事",校長仍未能免除池魚之殃,還是遭調任處分。
  他與魯迅、郭沫若等人的論戰,更是經典。依《林語堂文選》自述,他與魯迅兩人友誼"相得者二次,疏離者二次"。但因細故與魯迅鬧翻後,雙方關係惡化,左派不諒解林語堂創辦《人世間》的文學見解,林語堂也不願犧牲自己的看法;兩人關於翻譯究竟應該"信達雅"還是"直譯"的爭執,更惹得魯迅十分不快,林則批評魯迅是"左傾急進主義",是想"做偶像" ,兩人從此互不往來。
  即使兩人交惡,林語堂沒有抹煞魯迅在白話文學上的重大貢獻與成就。1961年,林語堂受邀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演講,他肯定五四以來中國最好的詩人是徐志摩,但最好的短篇小說作者是魯迅、瀋從文、馮文炳與徐籲。他說,魯迅用諷刺當利器,筆鋒當箭,自認為是戰士而非作傢,紹興師爺那種一筆定生死的刀筆本領,正是魯迅文章風格的來源。林語堂並肯定,魯迅在打倒舊中國上是個主將,對青年思想的轉移發揮了重要作用 。
  四十年後,1967年,林語堂到了臺灣,依舊不改本性,因為發表《紅樓夢》後四十回出於曹雪芹手筆的論述,掀起一場紅學大辯論。
  《紅樓夢》在兩岸是文壇研究的顯學,尤其後四十回是曹雪芹還是高鶚所寫,一直是紅學研究者感興趣的課題。林語堂來臺之後,在受邀為中央社寫的專欄"無所不談"諸多題目中,也包括許多紅學的考據文章,成為當時臺灣文壇的研究重心之一。沒想到就是這些觀點,引發了兩波大論戰。
  1967年5月4日的五四文藝節,林語堂在中國文藝協會十七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專題演講,大贊史湘雲的書中地位,除當場展示收藏的不同版本外,他並指經過年餘研究已發現七點證據,包括曹雪芹親筆寫空中道人中的"道"字,和後四十回的"道"字比較,筆跡相似;以及從情節上推敲,可證實全部紅樓夢是曹雪芹的手筆。林語堂還揶揄,鬍適因為太過於"小心求證",以致誤認高鶚續書後四十回。
  林語堂這場學術演講轟動全臺,未料,半個月後,旋即有紅學研究者葛建時和嚴鼕陽合撰長文投書聯合報,根據林語堂依《幹隆抄本百二十回稿》所提出的七點論證提出十項疑問,其中最大的疑點為,林語堂於稿本發現"己卯秋月,堇堇重訂"等語,認為"堇"諧芹聲,因此"堇堇"是曹雪芹的別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1949年後的背影第2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1)
第3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2)第4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3)
第5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4)第6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5)
第7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6)第8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7)
第9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8)第10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9)
第11節: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10)第12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1)
第13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2)第14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3)
第15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4)第16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5)
第17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6)第18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7)
第19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8)第20節:錢穆: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9)
第21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1)第22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2)
第23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3)第24節:羅傢倫: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