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3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0)      辜鴻銘 Gu Hongming

  事實上,就我所知,中國人、蘇格蘭人和德國人,是世上三大最為自私的民族,原因非常簡單:在蘇格蘭和德國北部,氣候寒冷,土地貧瘠,生活條件艱難。而在中國,早婚和必婚的社會風習,加之人民酷愛和平,人口劇增,以致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變得異常艱難。
  時至今日,德國人仍然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馬丁?路德首次給他們提供了共同的標準語言,但馬丁?路德同英國的約翰?諾剋斯(61 )一樣,衹不過為德國人民接受今日的現代文明而奠定了民族統一的基礎。
  正如剋倫威爾是維護約翰?諾剋斯光榮事業的帝國主義者一樣,腓特烈大帝(62 )也是維護馬丁?路德輝煌事業的帝國主義者。卡萊爾以其敏銳而冷峻的眼光,透過腓特烈那愛挖苦人和懷疑一切的哲人表象,洞察到其清教徒的本質。當年的“七年戰爭”(the Seven Years War ,1756-1763),實際上是普魯士清教徒和奧地利騎士之間的爭鬥。
  腓特烈之後,普魯士在德意志諸邦中異軍突起。德國是歐洲大陸上的蘇格蘭,而普魯士是其中的蘇格蘭低地人,他們因生活在平原地區而缺乏想象力。並且,在普魯士,氣候比蘇格蘭低地還要惡劣得多。因此,普魯土人除了想象力貧乏之外,還有驚人的胃口。俾斯麥宰相曾說:“在我們傢裏,所有的人都是些能吃能喝的大肚漢(1auter starke Esser)。如果人人都有我們這樣的胃口(Kapacit fit),國傢還怎麽能夠存在!那時,我們將不能不移民。”
  腓特烈沒有想象力,但他卻具有傑出的才華,同時還有着法國人的文化教養及精神。作為一個帝王,他兼具靈敏的頭腦和法國文化滋養出的明智。在他之後,缺乏想象力的普魯士清教徒無法繼續行使對於德意志諸邦的保護權。於是,拿破侖經過在耶拿的“光榮復闢”,使得法國人的勢力進入德意志。
  華茲華斯在與愛默生談起歌德的《威廉?梅斯特》(Wilhelm Meister)時,曾盡情地痛駡說:“它充斥了各式各樣的私通行為,就像蒼蠅群在空中雜交。”其實,《威廉?梅斯特》正是偉大的歌德對拿破侖入侵時期德國狀況的真實、清晰和冷靜的描述,正如莎士比亞作品中對英國社會的描摹一樣。
  同英國的情況相似,富於理智的德國人對拿破侖的到來采取了歡迎的態度,這時候,那個普魯士清教徒衹好咬牙切齒,退隱山林,到女人們的美好心靈(Schone Seele)中去尋求慰藉了。
  愛默生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指出:“把拿破侖送到聖赫勒拿島上的不是緣於他在戰場上的失敗,而是緣於其自身的粗鄙、平庸和俗氣。當他帶着法國大革命偉大自由的思想轉戰各地時,歐洲所有有教養的紳士都熱烈歡迎他;而當他們發覺這個科西嘉的小資産者衹是再想建立一個封建王朝時,則都開始對他感到厭惡了。於是,那些身穿‘前進’(Vorwarts)元帥製服的普魯士清教徒聞風而動,與其他的歐洲紳士們一道去討伐這個科西嘉小資産者了。”
  海涅在詩作中對那些身穿“前進”元帥服、訓練有素的普魯士清教徒的描繪,對那些冷酷無情而又缺乏想象力的“蘇格蘭低地人”進行過令人心酸的描繪,但是,我們現在讀起來,至今仍顯得活靈活現,且不過時:
  這個單調刻板的民族
  習慣於循規蹈矩,
  他們那陰沉沉的臉上
  永遠是冰冷兮兮。
  走起路來身子僵硬,
  穿上衣時死板筆挺,
  就仿佛吞下了那根
  從前他們挨揍的棍子。
  讓我不理解的是,列強怎麽會選擇一個德國陸軍元帥(63 )——一個既是老毛奇的信徒,更是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狂熱擁蠆的人來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當年,當葉卡捷琳娜二世任命普羅佐羅夫斯基(Prozorofski)為莫斯科衛戍司令時,帕提奧姆金(Patiomkine)嚮這位女沙皇寫信說:“您從您的武庫中搬出了一門最古老的大炮,您指嚮哪裏它肯定就會朝哪裏發炮,因為它沒有自己的目標,但是,當心它要給陛下的名字蒙上血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第2節:序言(1)第3節:序言(2)
第4節:序言(3)第5節:序言(4)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