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蹶相維離——同光興盛背後的基本國情(2)      許華 Xu Hua

  買辦型國防企業的嚴重虧損,和官督商辦民用企業的不斷增多,使半官半商、亦官亦商雙重身份的北洋官吏成為暴發戶。馬相伯揭露過盛宣懷利用職權買空賣空:“盛杏蓀自己所認股子,都是口頭上說幹股。”但這並不意味着北洋官吏拿不出錢購買原始股。李鴻章在輪船招商局創辦時投入了5萬兩。1878年創辦的開平礦務局、1879年開辦的電報局等,初期商股也多半出自北洋官吏。
  在太平天國時期以在籍戶部員外郎身份“偕同蘇紳入皖迎師……協同攻剿,奮勇出力”的楊宗濂,被時人控告為“官府其身,市儈其行”。他1882年因事被革職後,被李鴻章安排到臺灣水路營務處,總辦“商務洋務,間開埠事宜”。1887年,他“詭名楊鼎祺”,號保芝堂,與匯豐洋行買辦吳懋鼎、德國人穆麟德合資開設天津自來火公司。穆抽股後,盛軍統領周盛波應邀入股。%%%破産失業,與日俱增
  在洋務派成為暴發戶的同時,國傢的工商業紛紛遭受洋貨衝擊。較早遭受外商打擊的,是航運業,尤其是沿海和長江、珠江一帶的老式沙船、糧船、????船和客船。由於“輪船橫行,價賤行速,民船生意日稀,凋零日甚”。江浙一帶,鹹豐年間(1851~1861年)兩千多艘帆船,到1872年就衹剩下四百餘艘。
  在美國國務院存檔的“中國文件”中記載:“自1860年長江開放汽航以來,以萬計數的中國民船,都被迫退到長江的支流內去航行了。這些被迫退入支流的船民,與早已充滿支流的船民,發生激烈競爭;在這競爭中,窮餓而死的,難以數計。”
  土布紡織業也是重災區。1887年,在牛莊,三百斤一包的洋紗市價57兩,同樣重量的土紗卻須87兩才略有薄利。1890年,在宜昌出售的印度棉紗和棉花,其零售價格竟然差不多。1887年,煙臺海關報告:“本省(山東)土紗紡織幾乎停頓。”1890年之後,紡織業原本非常發達的江蘇太倉一帶“鄉間幾無自軋自彈自紡之紗”。在貴州的偏遠地區,“曾經是不可缺少的紡車,都蒙上了塵土,被人們遺忘。一捆捆機器壓的孟買紗,似乎引起人們註意到手紡車已經不合時宜了”。
  其他地方、其他行業,也大多如此。在福建,“自洋釘輸入中國,一千個以上靠打土釘為生的手工工人已經不能繼續工作了”。在廣東,“佛山針行,嚮稱大宗,傭工仰食以千百計。自有洋針,而離散殆盡矣。鄉邑婦女,多藉紡織謀食,自有洋布,而土布無過問矣。其餘紐扣綫襪,嚮之著名專利者,亦冷落無趣,勢將坐食。吾粵如是,餘省可知矣”。
  時人道:“內外窮民之失業無依者,尤如恆河之沙不可計算。”%%%壓榨農商,民生艱苦
  在外國工業品衝擊下大量破産失業的中國商民,還被迫承受貪官污吏的壓榨和各級財政虧空的轉嫁。“旗人坐食以嬉,不善營生,惟以奪佃增租為密策。”官吏地主“私製步弓丈量,浮增畝數,着佃交糧”。
  兩江總督瀋葆楨在1877年奏報,太平天國戰爭後,江浙一帶田地荒蕪,官方和地主招引“客民”墾荒。由於地租和賦稅沉重,“江寧府多轉墾而復荒者”。
  1882年,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還發現通過增加徭役盤剝小民的現象,他指出:“晉省虐民之政,不在賦斂而在差徭。所謂差徭者,非易民力也,乃斂民財也。”
  與此同時,高利貸盛行:“在茶季,在浙江全省可以看見農民們背着三磅至十磅用太陽曬幹的茶葉從鄉間步行到集鎮上出賣……茶行商人對大茶園采取貸款預購的方法。”在廣東,“以正在生長着的甘蔗為對象的抵押貸款,大多是月利二分的重利。放款人常常自己就是糖商”。在高利貸壓榨下,農民往往“禾未苗而已貸於人,蠶未絲而已償夫債”。
  史料記載,在同光興盛時期的1870年至1880年,9個重要省份的四五成州縣歉收。其中在光緒年間(1877~1878年),一場北方大旱,便奪去1000多萬性命,以至於餓殍載道,哀鴻遍野。%%%涉外教案此起彼伏
  西方殖民者不遠萬裏前往“野蠻國傢”,顯然不僅僅是為了所謂的傳播福音和促進“文明開化”。在冠冕堂皇的教堂裏面,在萬能的主的幌子下,不乏比一般中國太監更為貪婪、陰險和殘忍的邪惡小人。清王朝不斷加劇的崇洋媚外風氣,助長了傳教士和教民的霸道。各地傳教士和教民相互依仗,“鄉愚被其訛索,孤弱受其欺凌,出入衙門,幹預訟事。”“一切罪人訟棍,具以教中為護逃藪,從中生亂。”“強占人之妻女財産及人命重案,不可枚舉。”
  在洋貨衝擊下生計艱辛的國民,對洋人的不滿情緒逐漸滋生,反抗教會和教民欺壓的教案此起彼伏。1870年天津教案時,曾國藩迫於外國壓力,“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顧情罪之當否”,用屠殺16個中國人的強硬手段將事態平息,但這並沒有阻止中國社會反抗教會的鬥爭。曾國藩本人被全國上下呼為賣國賊,湖南同鄉也深以為恥,將請他為湖廣會館題寫的匾額摘下砸碎燒成灰。
  1876年,四川江北廳和涪陵地區先後爆發焚燒教堂的鬥爭。中法戰爭期間,華南和長江沿岸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教會運動。1891年,長江中上遊一帶數十城市爆發大規模的反教會武裝鬥爭,其中包括著名的大足餘臣棟起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