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难解心头之狠,比较恶毒的办法是,做个小人拿针扎,画个仇敌用箭射,今人也有在靶场狂射仇敌照片一法,下流学者借笔墨抒愤,庶几近之。
这种人为造势,要的就是胡搅蛮缠,跟他较劲,"真理越辩越明",其实是陷阱。年轻时我也气盛,觉得嫉恶如仇才是道义所在,与人争辩才是是水平表现。
特别是一旦发现大人物居然也有"常识性错误",就沾沾自喜,自以为超过了人家,对"发明权"也是看重的不得了。但现在想想,"不事争辩"才是学术规范的常备解药,"尊重对手"才是学术道德的起码表现。
天地之间最没有常识的一件事就是认为别人没有常识。
仆役眼中无英雄,圣人身边也没朋友。
火光明于天者,灯烛何施焉。
1997年5月7日写于北京蓟门里寓所
【附记一】
在《汉奸发生学》一文中,我想指出的是,由"吴三桂变节"所体现的历史悲剧并不在于中国太少投缳赴水之人(崇祯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而是在于当一个国家对待自己的国民连寇雠都不如,你将用什么去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中国人自己打自己人(张学良时代大家反对过的),自己整自己人(文革时代大家经历过的),自己坑自己人(现在我们每天都碰得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令人憎恶的东西。很多人,他连自己的同胞都不爱,还张口"爱国"闭口"汉奸",在我看来真是耻莫大焉。我就奇怪,大家对这类典型的"汉奸行为",自己身边的"汉奸行为",怎么就没有一点公愤,怎么就没有一点"见义勇为"呢?
【附记二】
孔子主张"交友以信",但他说的"友"可不是随便什么人。他两次提到"毋友不如己者"(《论语》的《学而》、《子罕》)。同"不如己者"交朋友,坏处多,一是吃亏,朱熹说"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二是丢面子,古人说"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杨伯峻先生觉得孔子不会这么牛,故将此句译为"不要〔主动地〕向不如自己的人去交朋友"(《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不交也罢。但只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恐怕也有问题,因为如果那强者也像他一样拿糖和端谱,他的作不成"友"也是明摆着的事。更何况,圣人是"绝顶聪明"的人,在他上面已经没有人了。
【附记三】
鲁迅也说过,"孔老先生说过:'毋友不如己者。'其实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杂忆》,收入《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