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界精英 》 影響近代中國的十位商人:國商 》
第35節:盧作孚:越成功越悲涼的航運巨子(4)
言夏 Yan Xia
這個大膽的行動無異於一場賭博。好在電廠順利建成了,使合川成了四川第一個用電燈照明的縣城,股東對盧作孚的壓力略有減輕。最後陳伯遵挪用了8000元教育經費,加上其他的挪藉,勉強湊齊造船的費用。1926年6月10日,盧作孚的公司宣告正式成立,確定公司的名稱為"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服務社會,便利人群,開發産業,富強國傢";公司的資本額定為5萬元;一致推舉盧作孚任總經理,黃雲竜任協理。公司的第一艘船被命名為"民生"號,由盧作孚到宜昌去接船。當他路過萬縣時,他過去的上司楊森當時正在萬縣執政,力邀盧作孚任職,月薪500元--當時盧作孚在民生的月薪是30元。盧作孚謝絶,但是連夜幫他起草了一份萬縣市政建設計劃便離開了。
1926年7月23日,盧作孚自己指揮着披紅挂彩的"民生"輪滿載乘客,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從重慶起航,當天下午到達合川,完成了65公裏的處女航。"民生"輪開始定期航行於重慶至合川之間,以客運為主,客貨聯運,過去需要兩天的路程,現在順水衹需4小時,逆水9小時,旅客稱便,所以營業興旺。和舊式的輪船公司不同,民生從一開始就提出明確的服務宗旨,如安全、迅速、舒適、清潔等等,頗令人感覺氣象一新。盧作孚取消了自洋務以來船運盛行的層層分包的買辦制度,代之以經理負責製;將服務質量視為公司生命,經常親自搭乘"民生"輪,以便瞭解和改進。民生的聲譽很快傳揚開來,一樁嶄新的事業艱難起步。
但是"民生"輪運行不到四個月,便遇到了鼕季枯水期,輪船停運。一個剛剛誕生的事業,遇到這樣的睏難,無疑是很嚴重的。盧作孚的兒子盧紀國在《我的父親盧作孚》中寫道:"在父親的一生當中,創造過許多奇跡。每當睏難出現的時候,他都會以他的遠見、聰敏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睏難,創造奇跡。"盧作孚不甘坐待虧亡,决定做兩件事:一是開闢新的枯水季節航綫;二是定製吃水更淺的新輪船。1926年鼕,"民生"輪改航重慶至涪陵一綫,同樣獲利可觀。同時民生公司股本翻倍,在上海定造了一艘載重衹有34噸、吃水更淺的小輪,取名"新民",特別適用於枯水期,使渝合綫全年通航。1928年,盧作孚又從南充商人譚謙祿手中買下了第三艘輪船,命名為"民望"號。民生公司便以三艘輪船,在重慶、合川、涪陵三地之間循環航行,非常高效地配置了資源。1929年民生公司盈利4.9萬元,成為一傢極有生氣的航運公司。
民生公司一起步便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這個時代的痼疾--地方割據。在軍閥割據的四川,商人們既無法依賴某一個軍閥,但也不可能擺脫軍閥。民生公司從重慶到合川的航綫雖然衹有幾十公裏,卻跨越了兩個軍閥的防區--合川是二十八軍師長陳書農的防區,重慶則是二十一軍劉湘的防區。兩個防區交界處的北碚鎮,匪盜橫行,卻無人過問。航道即便通了,而"人道"不通,民生公司同樣無法前行。所以,盧作孚衹得着手去打通軍閥的關節。陳書農用財禮便疏通了;但是劉湘因為與楊森結怨,而盧作孚曾是楊森的親信,所以劉湘處處與他為難。盧作孚去找劉湘,劉湘不理。於是迂回路綫,重金收買劉湘所敬奉的算命先生劉從雲。劉從雲對劉湘說,盧作孚所辦的航運利於劉湘的風水五行,劉湘從此轉而支持盧作孚,甚至到後來越發器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1) | 第2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2) | 第3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3) | 第4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4) | 第5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5) | 第6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6) | 第7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7) | 第8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8) | 第9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9) | 第10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10) | 第11節:張謇:註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11) | 第12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1) | 第13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2) | 第14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3) | 第15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4) | 第16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5) | 第17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6) | 第18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7) | 第19節:唐廷樞:從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國企經理人"(8) | 第20節:範旭東:耿介書生的事業(1) | 第21節:範旭東:耿介書生的事業(2) | 第22節:範旭東:耿介書生的事業(3) | 第23節:範旭東:耿介書生的事業(4) | 第24節:範旭東:耿介書生的事業(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