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子》心得   》 第3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5)      傅佩榮 Fu Peirong

  國君的權力太大,而權力使人腐化。意思是他受到雙重傷害的幾率比較高。那麽一般人呢?莊子筆下的老聃,是一位博大真人,言行完全符合道傢的要求。老聃其實也是“有教無類”的。學生庚桑楚稍有一些心得就表現相當傑出,可以自己開班授徒了。庚桑楚碰到自己教不來的學生南榮趎,就寫介紹信讓他前去拜訪請教老聃。
  《莊子?庚桑楚》記載這一段資料。南榮趎一見到老聃,就提出自己最大的睏惑:“沒有智巧嗎?人們說我愚蠢;有智巧嗎?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沒有仁心就會害人,有仁心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沒有義氣就會傷人,有義氣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我怎樣才能避免這些呢?”
  老聃說:“剛纔我看你眉目之間的神色,就知道你的心事了,現在又從你的話得到證實。你無所適從的樣子,好像失去了父母的照顧,又像拿着竹竿去探測海的深度。你是迷失的人啊,茫茫無所知啊!你想要恢復本來的性情卻找不到途徑,真是可憐啊!”
  南榮趎的問題其實是每一個人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表現自己的“智巧、仁心、義氣”呢?表現這些來與別人競爭比較,即使有所收穫也會覺得“反而使我自己愁苦”。但是完全不與人爭,又好像無法立足生存。處在這雙重傷害之間,應該如何修煉纔可超越其上?【引文】
  君亦必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閑。無徒驥於錙壇之宮,無藏逆於得,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夫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與吾神者,其戰不知孰善?勝之惡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
  ——《莊子?徐無鬼》權力的傾斜
  莊子不願從政做官,因為他深知仕途的險惡。“鐘鼎山林,各有天性”,原本不必勉強。但是,如果以為莊子不瞭解暴君的作風,那就太冤枉他了。
  《莊子?人間世》記載顔回心存仁義,想去勸諫衛國的國君,孔子要他多加考慮,提醒他說:“一個人德行深厚、誠懇老實,卻尚未得到別人的認同;不務虛名、與世無爭,卻尚未得到別人的瞭解;這時如果堅持在暴君面前暢談仁義規範這一套言論,那就等於用別人的缺點來彰顯自己的優點。這樣做叫做害人。害人者,別人一定反過來害他,你恐怕會被別人所害啊。”
  國君與臣下之間的權力關係不是對等的。國君錯十分,臣下衹能說三分;反之,臣下一句話說錯,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莊子藉孔子之口說的一段話,有如現場轉播,氣氛逼真,其文如後:
  “再說,衛君如果喜愛賢能而厭惡不肖之徒,又何必等你去提出不同的看法呢?你除非不發一語,否則一開口勸諫,衛君必定抓住你說話的漏洞,展開他的辯纔。那時,你的目光轉為迷惑,臉色變得和緩,說話瞻前顧後,容貌顯得恭順,內心也準備遷就他了。這樣一來,就像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說是越幫越過分。你開始時順着他,以後就永遠如此了。你如果尚未取得信任就直言不諱,一定會慘死在暴君面前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