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35节:谈诗书画的关系(3)      Qi Gong

  从具体作品来说,略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名言,事实上已把诗画的关系缩得非常之小了。请看王维诗中的"画境"名句,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山忽见人"等等著名佳句,也不过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甚或只够写景生动的效果。其实这类情景丰富的诗句或诗篇,并不止王维独有,像李白、杜甫诸家,也有许多可以媲美甚至超过的。李白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天门中断楚江开",《蜀道难》诸作;杜甫如"吴楚东南坼"、"无边落木萧萧下",《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诸作,哪句不是"诗中有画"?只因王维能画,所以还有下句"画中有诗",于是特别取得"优惠待遇"而已。
  至于王维画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已无从得以目验。史书上说他"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思纵横,参乎造化"。这两句倒真达到了诗画交融的高度,但又夸张得令人难以想象了。试从商周刻铸的器物花纹看起,中经汉魏六朝,隋唐宋元,直到今天的中外名画,又哪一件可以证明"天机"、"造化"是个什么程度?王维的真迹已无一存,无从加以证实,那么王维的画便永远在"诗一般的"极高标准中"缺席判决"地存在着。以上是说诗与画二者同时具备于一人笔下的问题。
  二、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某人的像,如不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是谁。一个风景,也无从知道画上的东西南北。等等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而补充的方法,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故事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辞以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访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想,丰富了图中的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能。但那些把图中事物摘出排列成为五、七言有韵的"提货单",则不在此内(不举例了)。
  杜甫那首《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诗,首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这幅画我们已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再如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我生平看到宋画,敢说相当不少了,也确有不少作品能表达出很难表达的情景,即此诗中的涛头、城郭、章贡台、暮霭、孤云、落日都不难画出,但苏诗中那种肠荡气的感情,肯定画上是无从具体画出的。
  又一首云:"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来酒半醒。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幛绕螺亭。"和前首一样,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的那种惆怅心情,虽荆、关、李、范也必无从措手的。这八境图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竟然用他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劳。更公平地说,画的作用并不只是题诗用的一幅花笺,能引得诗人题出这样好诗的那幅画,必然不同于寻常所见的污泥浊水。
  三、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另一面是南宋后期某个皇帝的题字,笔迹略似理宗。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泬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是谁作的。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者所作,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书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