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感悟   》 第35节:学习之道(9)      Yu Dan

  兄弟俩把所有的碎片卖到装修材料点。因为罐子本身设计特别精美,所以打成碎片以后特别有艺术感。大家一看碎片非常不规则,又这么漂亮,都很喜欢。结果这些碎片作为装修材料卖了一大笔钱。兄弟俩高高兴兴回家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权变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当完整的陶罐不复存在的时候,就让破碎碎到极致,换个方式去卖。这不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吗?
  有时候,思路的转换实在是一种智慧。这是在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或错,对于一件事,一定要看时机,一定要看主体,一定要有前提。
  孔子也不常常是一个教导者,他也有疑惑的时候。有一次,他不清楚公叔文子是什么人,就跟别人询问。"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孔子曾经请教别人:"听说公叔文子这位老人家,从来都不说话,不笑,也不拿钱财,真是这样吗?"别人跟他说:"这是告诉你的那个人讲错了。他老人家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义的钱财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啊,难道真是这样吗?"
  你看,公叔文子这个人是非常有分寸的。他话是少,但是他一定要到该说的时候他才说话,所以别人都不烦他说话。他笑得是少,但要真到了快活的时候,比如有人说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笑话,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或者一个大欢喜的场面,他也笑,所以没人讨厌他笑。他对钱财不是一概都拿,该他拿的他才拿,所以他拿了,也没有人指责他。
  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正确吗?真正的学习,学到的知识一定是带着环境来的。有时候在一个环境里面,你该这样做,但在另一个环境里,你该那样做。就像公叔文子一样,看具体情况,他才说话,才笑,才拿东西。
  有一个哲人给学生上课,问过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人非常脏,另外一个人很干净,请问这两个人谁会洗澡。
  一个学生回答说,那当然是脏的人洗澡。老师说,不对,因为脏的人他一直就很脏,他不觉得自己脏,而干净的人他到哪儿都要干净。
  第二个学生就说,那当然是干净的人洗澡。老师又说,不对,你想啊,干净的人他已经不需要洗澡了,而脏的人需要洗澡。
  学生们糊涂了,那到底谁会洗澡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孝敬之道(1)第2节:孝敬之道(2)第3节:孝敬之道(3)
第4节:孝敬之道(4)第5节:孝敬之道(5)第6节:孝敬之道(6)
第7节:孝敬之道(7)第8节:孝敬之道(8)第9节:孝敬之道(9)
第10节:孝敬之道(10)第11节:孝敬之道(11)第12节:孝敬之道(12)
第13节:孝敬之道(13)第14节:孝敬之道(14)第15节:智慧之道(1)
第16节:智慧之道(2)第17节:智慧之道(3)第18节:智慧之道(4)
第19节:智慧之道(5)第20节:智慧之道(6)第21节:智慧之道(7)
第22节:智慧之道(8)第23节:智慧之道(9)第24节:智慧之道(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