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35、古得貓寧的《大悲咒》
熊逸 Xiong Yi
這類事情實在多到不勝枚舉,我就揀一些顯眼的、和現代人仍有很大關係的來說。
現在開始流行一些佛經、佛咒的CD,佛咒是一種被渲染得很有神秘感和神奇功效的東西,著名的有《大悲咒》、《楞嚴咒》等等。源流不談,衹談讀音。咒的文字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表達在中文上,就像五四時期流行"費厄潑賴"之類的詞彙,文字本身是沒有意思在的,因為它是用中文的字音來模仿梵文的字音。也就是說,如果模仿得準確的話,你把一個咒念下來,中國人聽不懂,但是印度人卻能聽懂。
這裏還是要先澄清一些人的一種誤解,認為咒就是一種沒有意思的語言,是直接用聲音來表達佛的法力,無論中國人還是印度人都聽不懂。--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咒是有意思在的,印度人是能聽懂的。
說到漢譯的梵文,郭靖背的《九陰真經》就是把梵文按照讀音寫成中文,中國人一看,全是既沒有意義又沒有關聯的字,可懂梵文的人才能明白。--而實際上,如果《九陰真經》真是像金庸書裏這麽寫的,其實懂梵文的人也看不懂。這個問題下面會細說。
我先大體上做個結論好了。佛咒的CD凡是像讀中國話似的一個字、一個字讀出來的,那基本上都是讀錯的。寫在書上、寫在紙上的佛咒,如果也是像寫中國字似的一個字、一個字寫的,那基本上也都寫錯了。好,下面我來解釋。
梵文和中文是兩種語言,發音方法是不一樣的。拿英文來舉例子比較好理解。很多人一開始學英語的時候,發音記不住,就喜歡把和英文單詞發音相近的中國字寫在旁邊,比如,good morning,旁邊寫上"古得貓寧",郭靖那本《九陰真經》就是這麽寫的,你想想,你跟老外按中文讀法念這"古得貓寧"四個字,老外能聽懂嗎?
Good morning怎麽翻譯?
如果衹是意譯,有人會翻譯成"早安"。
中國有位老翻譯傢,專攻詩歌翻譯的,叫飛白,如果是他來翻譯,我想,他會翻譯成"早上好啊"。
有人覺得奇怪了,這有什麽不一樣嗎?
人傢飛白的功力就體現在這裏(當然,這裏我衹是用個簡單的詞組來模仿他的翻譯風格),首先,意思翻譯得沒錯,然後,聲音模擬得也像--good morning讀起來是重音+輕音+重音+輕音,而"早上好啊"也一樣,"早"字重讀,"上"字是輕聲,"好"字是重讀,"啊"字是輕聲。大傢再讀一回,是不是能體會出來?這就是兼顧了聲音和意義的翻譯。如果再加把勁,還得進一步模仿原文的音色美感,這在詩歌翻譯裏是很重要的。補充說明一句:英文詩以前也是格律詩,和咱們唐詩宋詞一樣,咱們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類的規矩,人傢也有什麽"抑揚格五音步",自由體是後來的事,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對聲音的模擬是很重要的。
所以,"早安"和"早上好啊"這兩種翻譯哪個更好?當然是後一個,這裏面的門道你要是不懂,就看不出區別來,也分不出好壞來。
飛白對聲音的翻譯已經很下工夫了吧?但是,古代譯經專傢的翻譯標準比飛白還嚴格。
對於咒的翻譯,既然完全不用考慮意譯,那在聲音的表現上就可以有更大的餘地,力求精確還原梵文的原音。好,good morning如果是一句佛咒的話,那就可以先簡單翻譯成"古得貓寧"。
古代譯經專傢都是潛心嚮佛、精益求精的,他們覺得"古得貓寧"不好,是中文的發音,根本還原不了梵文,照這麽讀,印度人根本就聽不懂。佛咒如果不是原音的讀法,那就根本不成其為佛咒,豈不是怎樣讀都行了麽!於是,專傢們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辦法,這個辦法就很像是飛白的辦法。
於是,Good morning被翻譯成了"古得摸窩寧",然後在這五個漢子旁邊還分別標註了小字,有什麽"二合"、"引"什麽的,一般人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現在大傢如果見到佛咒印刷品或者手抄本是以大字為主,大字旁邊標註了很多"二合" 、"引"、"三合"、"反切"、"齒"等等小字的,這差不多就是一部貨真價實的佛咒。
那麽,這些古怪的小字都是什麽意思呢?
這是專傢們結合了漢字的古代拼音而發明出來的新式拼音。我簡單來講:
古重音得輕音摸窩這兩個字連讀寧輕音
這就是告訴讀者,"古"字要重讀,"得"字要輕讀,"摸窩"這雖然是兩個字,其實要把這兩個字快速連起來讀,"寧"字是輕讀。--意思就是這麽個意思,我給換成容易明白的話了。當然,讀音方法不止這麽簡單,還有拉長音(就是"引")和前一個字的聲母與後一個字的韻母拼讀等等。
現在,按我給"古得摸窩寧"的註音再讀一次,是不是就有點兒像是英文實際的發音了?
以前正經學佛的人,無論和尚也好,居士也好,這種拼音方法都是必修課。
現在呢,你要是看到一篇佛咒沒有標註這些註音,那嚴格講就是根本沒法讀的。如果你聽到CD裏讀佛咒也像讀中文似的一個字、一個字四平八穩地念,那就是完全讀錯了。
也許有人會抱怨:"古人也講究得過分了吧?念念咒,心意到了就完了,管他念得標準不標準呢?"
看,我前邊纔說過的人性一貪一懶,這就是懶。
古人這樣講究還原原音,還因為很多人認為聲音是有奇效的。比如,驅蛇的咒語,蛇聽不懂你在說什麽,可你發出來的聲音讓它害怕。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你半夜回傢,小巷裏突然遇到強盜,這時你大喝一聲:"呀--呔!"強盜被嚇了一大跳。看,如果這個"呀--呔!"就是驅盜的咒語,那它的聲音效果就體現在這裏。但如果你不是大喝"呀--呔!"而是換了一句:"吱--"強盜要是還能被嚇一跳,那衹能說明他太沒有心理素質了。所以呢,讀咒一定得讀出"呀--呔!"的味道,千萬別給讀成"吱--"。
那麽,現在這種錯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這我也沒鬧清楚,想來可能是早先有誰犯懶,嫌這些小字註音太麻煩,反正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犯不上跟自己較勁,索性就給簡化了,也不顧古代譯經大師們是如何的煞費苦心了。這種簡化的佛咒容易流傳,所以很快也就流傳開了。
那麽,是不是認識到這種錯讀之後,好好學學古代註音方法,就可以把佛咒正確誦讀了呢?
我的感覺是:沒那麽容易。
這些古代註音方式衹要稍微上點兒心,並不難掌握,真正的難處在於,現代中國字的讀音已經和古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古得貓寧"這四個字唐朝人的讀音是另外一種樣子的。唐僧當年組織譯經團隊,譯了那麽多佛經、佛咒,那些字音可都是唐朝的啊。唐朝字音和現代字音的差異之大,讀讀唐詩就能體會出來。如果你不懂詩詞格律,你也能讀得出來很多詩都押不上韻。為什麽不押韻?不是因為詩人水平不夠,而是因為原來是押韻的,可隨着時間的推移,字音變化了,原來押韻的字現在不押韻了。如果你瞭解一些詩詞格律,就能體會更深:怎麽唐詩裏這麽多作品都嚴重出律呢?答案和剛纔是一樣的,不是詩人水平不夠,是字音變了,原來不出律的字現在一看全成了出律的了。
這種情況並不是現代纔有,古時候就有了。明清時代的人學習寫詩,都得背韻譜,就像我們現代的古詩愛好者得背《平水韻》和《聲律啓蒙》一樣,他們那時候就已經沒辦法用當時的字音來寫詩了。
所以我覺得,如果從中文寫本入手,要想把佛咒讀對了,這幾乎已經不可能了。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乘坐時間機器去了兩千六百年前的印度,在釋迦牟尼和他的衆位弟子面前去讀一段佛咒,無論你之前下了多大的工夫,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他們誰也聽不懂你在說什麽。
呵呵,流變的問題非常值得細說,既然說到這裏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附錄裏的那篇《人間佛國》,我們來看看,佛教徒本來是可以吃肉的,怎麽變成不能吃肉了呢?因果輪回本來不是善惡報應,又怎麽變成善惡報應了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