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国 》
第35节:第三章.新世纪"关键词"(3)
陈季冰 Chen Jibing
因此,当下最紧迫的任务首先是要让若隐若现的利益集团尽快浮出水面,将它们一直藏匿于台下的博弈光明正大地摆上台面。但由于习惯了偷偷摸摸、暗箱操作或意气用事,那些业已存在的所谓"利益集团"一旦真正转化为政治生活的公开参与者,它们就会立刻暴露出既不稳定又不成熟的致命缺陷;加之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强弱严重失衡,寄希望于在短时期内形成较为合理的制度化博弈平台和游戏规则是极其不现实的,我们社会在这方面还需要在一边博弈中一边摸索很长一段时期。鼓励各种公益性的利益集团(亦称"非政府组织",英文简称NGO)--如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女权组织等等--参与政治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缩短这一令人恼怒的无序过程。
2."以人为本"的民本叙事
不同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口号在90年代就已出现,它可能是最近10年来中国各级政府文件、官员报告和媒体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
我深信,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憧憬着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分歧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做到了"以人为本"?如果绝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那我们距离目标的实现就不远了。我个人则认为,由于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以人为本"是比"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更容易出现误读的。
对"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解释零星散见于各级政府文件、官员报告和媒体报道中,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所谓的"宏大叙事"范畴。宏大叙事的特点是精英化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普适性,因而常常有意无意地对边缘性、具体性和多元性造成压制。由此我觉得,我们应当以一种"微小叙事"的方式来处理"以人为本"这个概念,这种方式或许距离"以人为本"的本意更近一点。
在我看来,所谓"以人为本",应当至少包含下述三部分的内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均以社会中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的现世幸福和诉求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不是以某种先验的、终极的、形而上的"主义"为本。中国的社会文化历来高扬集体价值而忽视甚至抹杀个体价值,因此也就形成了要求个人为了某一团体利益(如家族荣誉)或某一终极价值(如"天理")而牺牲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强大道德传统。时至今日,我们还常常受到那些为"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而牺牲个人眼前利益的正面典型的教育。毫无疑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道德境界是令人感动和值得学习的,但不知怎么我总觉得,这种高调的教化口号应当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相反。作为人民的"公仆",政府和政府官员更应时时以此鞭策自己,而决不能动辄用这个标准来要求"雇佣"他们来服务的"主人"。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反面的例子。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当下不少地方正在轰轰烈烈地上马许多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这必然涉及到大量居民、单位的动拆迁以及由此而生的补偿问题。于是地方政府就常常喊出"舍小家、为大家"、"为了某某地方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牺牲个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等等口号,号召乃至迫使当事居民以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个道德理想。我并不想将重点放在质疑这些市政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当中的绝大多数最终建成之后,是否确实如地方官员所言"有利于该地区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并最终造福该地区人民"?虽然它们很可能经不起质疑。我更关心的问题是,对于那些因为这些工程而被动拆迁的居民家庭个体来说,地区发展的长远(全局)利益固然终将影响到他们自身,但那毕竟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影子,而他们自己当下赖以栖身的房产却几乎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实际利益。因此,一味地要求他们牺牲自己"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来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在根本上无疑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当然,我决不是要以个体的、当下的利益来全盘否定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实际上,我认为这两者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但并非不可调和,通过心平气和的协商以及合理的补偿,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达成一致的。何况中国老百姓一向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良民",那些漫天要价、胡搅蛮缠的自私自利者只是极小一部分。即便是这极小部分人,其中还很可能有不少是由于无法通过公正的协商机制获得起码的补偿才挑起了他们的偏激情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 | 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 | 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 | 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 | 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 | 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 | 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 | 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 | 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 | 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 | 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 | 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 | 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