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同名 大院子女   》 第35節:中醫學院(1)      石鐘山 Shi Zhongshan

  長途車滿身灰土的來了,幾分鐘後,她就要真正離開這片土地了。
  他說:到學校後,就來信。
  她說:我會每天都給你寫信的。
  他說:我會去學校看你。
  她說:我會在學校等着你。
  長途車停下來,她上了車招了招手,車就開了。他望着一路灰塵遠去,直到長途車看不見了蹤影,灰塵散盡他纔往回走去。
  分別是傷感的,也是甜蜜的。他懷着這樣一種心情在等待着李亞玲進城後的消息。
  就在李亞玲走後不久,章衛平又一次被縣裏樹為紮根農村的典型。他放着大學不上,把名額讓給了別人,自己真的要在農村紮根一輩子了。
  表彰大會在縣裏隆重開過了,他回到放馬溝不久,縣委便做出了决定,任命章衛平為公社革委會副主任。全縣都轟動了,章衛平是有史以來公社一級最年輕的幹部。
  章衛平在那一瞬間似乎看到了埋藏在心底的那簇理想之光,"騰"地一聲被點燃了。
  中醫學院
  李亞玲開始了新鮮浪漫的大學生活。當時大學校園裏流行着這樣一句順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這句順口溜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工農兵大學生情感心態的變化。
  剛剛入學的李亞玲還沒有和城市的大學生活融合,她還保持着鄉村赤腳醫生的本色。這時,她的生活可以說是單調的,除了每天的學習,然後就是給章衛平寫信,字字句句都浸滿了思念。傍晚的時候,李亞玲徘徊在大學校園的甬路上,望着太陽一點點地落山,這時的她有一種憂鬱的氣質,她懷裏抱着的一本書不時地被風吹起一角,她一遍遍地走着,腦海裏不時地閃現出她與章衛平約會時的場景。她與章衛平是初戀,如果說她和劉雙林有點什麽的話,那是因為劉雙林有提幹的希望,她希望通過劉雙林能進城。愛是談不上的,更多的是功利。然而章衛平卻不這樣,章衛平把她的愛情之火點燃了,她的初戀,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她異常地思念遠在放馬溝的章衛平。
  她獨自一人走在校園的甬路上,身後留下的是她單調的鞋跟叩擊水泥路面的聲音,在這時,她學會了思念,學會了守望。有時因思念她也學會了孤獨,在孤獨中她就遺憾地想,如果這時的章衛平能在自己的身邊該多好哇。有他陪伴在身邊,生活將是浪漫而又美好的。可惜的是,章衛平不在身邊,而在遠離她的鄉下。
  她在學生宿舍裏,趴在被窩裏用手電筒燃着一方溫暖的世界,她在這方世界裏給章衛平寫信,信的內容便可想而知了。
  此時,身為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的章衛平在讀着李亞玲情真意切的信,他時時被李亞玲那些字句所打動。白天他的工作是忙亂的,衹有晚上獨自一人的時候,他才能品味李亞玲的愛情。
  臺燈下,他在給李亞玲回信,也把自己的思念寫進信中,有時一寫就是幾篇,很多時候東方都發白了,他纔放下筆,把那寫滿字的幾頁紙放進信封裏,又壓平了,貼好郵票,在甜蜜相伴下安然入眠。
  初戀的相思都是甜蜜的,但是兩個人也經常會為一些問題在信上發生爭執。李亞玲希望他回城裏工作,他希望她學成歸來把事業用於鄉村的醫療事業。當然,兩個人都在回避這種分歧,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分歧正是潛伏在他們中間的一條鴻溝。
  那一年的初秋,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被稱為"十月春雷一聲響,我黨一舉粉碎了'四人幫'"。緊接着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先是插隊知青大面積的返城,馬上又恢復了高考。也就是說,李亞玲成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最後一屆,她將和恢復高考後的學生共處一個校園。一股學習的浪潮席捲大江南北。再也沒有人說知識無用了。
  在那些日子,田間地頭,公共汽車上,公園一角很容易看到捧着書本苦讀的身影。有人在背誦外語單詞,有的人在大聲朗誦普希金的愛情詩句。人們都在和時間賽跑,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從全國到地方,各個機關領導的稱謂也在悄悄發生着變化。以前中央有"中央'文革'領導小組",下面政府自然地也叫"革委會"。現在"革委會"不再叫了,又恢復了黨的領導,改成黨委了。章衛平也由原來的革委會副主任變成了公社黨委副書記。他仍然是全縣最年輕的公社一級幹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城市出版社
第1節:1975年的秋天(1)第2節:1975年的秋天(2)第3節:防空洞裏的初戀(1)第4節:防空洞裏的初戀(2)
第5節:參軍(1)第6節:參軍(2)第7節:參軍(3)第8節:參軍(4)
第9節:放馬溝大隊(1)第10節:放馬溝大隊(2)第11節:放馬溝的初戀(1)第12節:放馬溝的初戀(2)
第13節:睏惑(1)第14節:睏惑(2)第15節:睏惑(3)第16節:睏惑(4)
第17節:意外(1)第18節:意外(2)第19節:李亞玲的意外(1)第20節:李亞玲的意外(2)
第21節:劉雙林的"新大陸"(1)第22節:劉雙林的"新大陸"(2)第23節:如金歲月(1)第24節:如金歲月(2)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