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年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楚漢相爭 》
公元前二○四年 丁酉(6)
柏楊 Bai Yang
10 彭越奪取故魏王國土地,攻下睢陽、外黃(河南省民權縣西北外黃集)等十七個城市。
九月,項羽對總參謀長(大司馬)曹咎說:“請你嚴守成臯,縱使劉邦百般挑戰,千萬不可出擊,衹要截住他,不準他嚮東就行。我十五天內,必然可以平定故魏王國土地上的變亂,會立即回來。”遂率軍東進,攻擊陳留(河南省開封市東南)、外黃、睢陽,全部收復
。彭越敗走。
11 劉邦打算放棄進攻成臯,撤退到鞏縣、洛陽一帶,跟西楚王國保持一個適當距離。酈食其警告說:“天之上,還有天,知道這個道理的,統一中國的大業,可以完成。君王的天是人民,人民的天是糧食。敖倉(河南省滎陽縣北敖山糧倉)糧秣,雖已運出來很多,但據說倉下地窖,仍有龐大儲存。項羽攻陷滎陽,竟不知道派重兵保護敖倉,反而嚮東去打彭越,衹派曹咎率領一些雜牌隊伍、囚徒罪犯,去守成臯,這正是上帝要幫助大王(劉邦)。而今,西楚已呈現劣勢,大王反而打算撤退,自己剝奪有利於自己的條件,我認為犯了嚴重錯誤。而且,兩雄不並立,西楚王國跟漢王國,相持已久,天下大亂,農夫放下耕犁,婦女走下織機,人心慌恐,因為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安定。我建議:立即反攻,奪回滎陽,一面取得敖倉糧食,一面扼守成臯要塞,一面堵塞太行陘(太行山八陘之二,位於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一面斷絶飛狐陘(太行山八陘之六,位於河北省淶源縣南。何焯註:這兩段話可能是後人妄加,當時漢軍已完全控製故趙王國全境,何必堵塞太行陘?而飛狐陘遠在塞北,西楚王國所不及,何必要去斷絶),一面在白馬津(河南省滑縣東北古黃河渡口)駐屯重兵,嚮天下顯示你的地利形勢,讓全國英雄知道他們應該嚮誰歸附1劉邦聽從,密謀奪取敖倉。
酈食其又嚮劉邦進言:“如今,燕國(臧荼)、趙國(趙歇)已完全平定。衹有齊國(田廣)仍然對抗。田姓皇族強大,東方是大海,西方是泰山,又有濟水(現已堙沒)、黃河,作為天險。南方跟西楚王國接壤,最容易發生變化。你雖派出幾萬大軍,不是短時間可以徵服。請你給我一項公開命令,前往遊說齊王(田廣),勸他靠攏,作為漢王國的東方屏藩。”劉邦說:“好極。”派酈食其前往。
酈食其到齊國(首府臨淄【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後,問齊王田廣說:“大王知道不知道天下將由誰統一?”田廣說:“不知道。你認為由誰統一?”酈食其說:“由漢王(劉邦)。”田廣說:“為什麽?”酈食其說:“漢王先進鹹陽(秦首都·陝西省鹹陽市),而項羽撕毀義帝(芈心)最初的約定,反而把他放逐到漢中。更進一步,把義帝趕到江南(長江以南),還把他殺掉。漢王得到消息,動員全國兵力,攻擊三秦(雍國章邯、塞國司馬欣、翟國董翳。按:這是謊話,劉邦先攻擊三秦,而後項羽纔殺芈心),出關(函𠔌關)之後,質問義帝何在?集結天下兵力,立六國皇傢後裔當王(這又是謊話,但田廣聽了可非常受用),守將投降,就封侯爵。幫助漢軍糧草的,就封土地。使利益均沾,所以天下豪傑,都願接受驅使。項羽卻恰恰相反,有毀棄義帝約定的惡名,又有謀殺義帝的罪行。部下有功,他不記憶;部下有過,他一輩子都忘不了。戰勝得不到賞賜,攻陷城池,也得不到封爵。除非項傢班皇親國戚,誰都沒有權柄。天下背叛,賢才怨恨,沒有人甘心效忠。這種形勢很明顯,最後勝利,定屬漢王,坐在桌旁都可推算出來。然而,最重要的是:漢王從漢中起兵,平定三秦,渡過黃河,擊破魏國(魏豹),橫穿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井陘關·太行山八陘之五),誅殺陳餘。這一切都非人力可以辦到,乃上天賜給他的洪福。而今,漢王已取得敖倉的糧食,扼守成臯要隘,堵塞太行道,斷絶飛狐口,重兵駐屯白馬津(又是一連串謊話,把他對劉邦的建議,當做已完成的事實。田廣不明真相,酈食其正好信口開河,增強說服力)。天下各國,打算拖延到最後纔歸服的,一定會最先被消滅。大王如果迅速嚮漢王低頭,齊國仍能保存。否則,危亡會隨時發生。”
在此之前,齊國聽說韓信大軍東進,特派大將華無傷、田解,率重兵進駐歷下(山東省濟南市)佈防。後來齊王田廣接受酈食其的建議,派使節晉見劉邦,要求和解。歷下駐軍的戒備解除,齊王田廣以下高級官員,跟酈食其每天歡宴縱酒,享樂待命。
想不到,巨變在醖釀中。韓信率領大軍正嚮東挺進,聽說酈食其已說服齊王,就打算停止。智囊蒯徹說:“將軍接到的命令是攻擊齊國,漢王雖然派專使前往,但沒有下令教你停止軍事行動,你怎敢擅作主張,逗留不前?而且,酈食其一個人,靠着三寸不爛之舌,竟說服齊國七十餘座城市。而將軍大軍數萬,不過奪取趙國(趙歇)五十餘座城市。當元帥當了好幾年,反而比不上一個爛胚1韓信認為他的分析有理,遂渡黃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楚漢相爭》導讀 | 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1) | 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2)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1)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2)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3)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4)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1)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2)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3)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4)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5)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6)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1)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2)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3)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4)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5)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1)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2)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3)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4)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5)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6)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