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揭秘千年幹屍之謎:西域密碼·失落的文明(選載)   》 5古老的羅布泊文化(1)      舒敏 Shu Min

  樓蘭時期的羅布泊地區是一個非常繁華熱鬧的地方,沿着絲綢之路散布着佛塔、烽燧、糧倉、城址、驛站、民居、古墓等遺址,出土有漢、唐古錢幣,絲、毛織品殘件,漆器、木器、玉器、耳環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珍貴文物。這些荒原遺跡共同構成了古老的羅布泊文化
  其中,孔雀河𠔌的“太陽墓”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極大興趣。
  1979年中國考古隊在樓蘭地區尋找小河墓地的時候,意外地在孔雀河下遊發現了被稱作“太陽墓”的古墓溝墓地。考古學家王炳華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古墓溝墓地:“這些排列得井然有序的木樁,像初升的太陽四射的光芒,深深地吸引着人們。”
  古墓溝墓地是用七圈木樁擺成七個巨大的同心圓,由一排排6米長的木樁排成一道道的放射綫,形成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鑲嵌在戈壁荒原上。墓就在環形木樁的中心地下,而且墓內葬的全是男性,頭東腳西,平展展地躺在大地之中。統計一下,建造這樣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鬍楊木材六百多棵。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此大規模的砍伐身邊的林木,正是在毀滅自身存在的基矗
  這種太陽形的墓葬在古墓溝一共有六座,至今在其它地區還沒有發現相同形式的墓葬。據專傢推斷,這個墓地應該是羅布人的公共墓地,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巧合的是,同一歷史時期中,太陽崇拜也是埃及文化或希伯來文化的一個特點。如果說太陽作為全球人都感知的一個天體現象,人類自發地進行太陽崇拜的話,那麽,時間上的一致是否也太巧合了一點?還是古代亞非大陸之間有着不為現代人所知的某種聯繫?
  古墓溝墓地也和小河墓地一樣,死者使用草編的小簍,戴尖頂氈帽,但是二者的墓葬形式截然不同。這種形同太陽的墓地傳達了古人怎樣的文明信息?會是“太陽崇拜”嗎?如果是,為什麽墓主人的頭朝嚮西方而不是東方?為什麽太陽的中心埋葬的全是男性?他們的女人埋在什麽地方?種種神秘誘人的謎團,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破解,也可能永遠找不到答案。
  在鐵板河古墓出土的“樓蘭美女”同樣使人感到新奇興奮。
  在20世紀初,斯文?赫定、斯坦因發表的古樓蘭女屍的照片和貝格曼描述的“微笑的小河公主”,已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應該說古樓蘭人是很美的,尤其是女性。
  1980年在樓蘭古城西北的鐵板河岸邊,又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了一具女性幹屍,這位女性生前同樣是一個美女,被考古隊員命名為“樓蘭美女”。這具幹屍是一個中年女性,經對她身上裹的羊皮殘片作碳-14測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她具有原始歐洲人種的體質特徵,一張瘦削的臉龐,高挺的鼻子,深凹的眼眶,長長的眼睫毛歷歷可數,深褐色的頭髮蓬鬆地披在肩上。皮膚呈古銅色,胸部、四肢肌肉豐滿,毛發、皮膚、指甲均保存完好。她靜靜地躺在沙地上永遠地睡去,面容自如,神態安詳,確實是一位“樓蘭美女”。
  與鐵板河古墓“樓蘭美女”發現的同時,考古學家在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溝墓地和樓蘭城東郊,分別發現了一些古屍。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通過分析、鑒定,發現這個地區的居民種族成分很復雜,既有歐洲人種,又有蒙古人種,還有一種不好判別的類型,姑且稱為中間類型。其體質特徵表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共同居住,共同開發的地區。
  關於這一點,米蘭佛教遺跡中保存的犍陀羅風格的壁畫,從藝術的角度進行了充分的證明。
  米蘭遺址散布在今天的米蘭河流域,共有大小不等的14處佛教遺跡,由唐朝吐蕃古戍堡和周圍分佈的魏晉時期的古建築群遺址,以及漢朝屯田水利工程設施和伊循城遺址組成,屬於3-4世紀鄯善國時期。米蘭佛教藝術有着強烈的犍陀羅風格的藝術特點,表現了小乘佛學的思想。
  米蘭佛塔呈圓柱形,周圍有回廊環繞,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畫,即繪在塔廟的回廊上。“有翼天使”是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衆神的使者,也是愛情的使者,他背生雙翼,身背一張弓,被他射中的人,心中就會燃起愛的火焰。這幅珍貴的“有翼天使”壁畫被英國人斯坦因切割而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目錄自序(1)
自序(2)1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
2絲綢之路的三條古道3歷史凝結下來的見證:玉門關
4不為時間所衰減的歷史光彩:陽關5嘉峪關上的明代壁畫不可不看
6東西文明的碰撞(1)6東西文明的碰撞(2)
1遠古的記錄:《穆天子傳》2寓意深奧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3千年幹屍之謎(1)3千年幹屍之謎(2)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1)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2)
5詩人岑參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紙賬單6一個女人和絲綢的美麗傳說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1)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2)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1)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