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集 苏轼集   》 卷三十五      苏轼 Su Shi

  ◎记十三首
  【清风阁记】
  文慧大师应符,居成都玉溪上,为阁曰清风,以书来求文为记。五返而益勤,
  余不能已,戏为浮屠语以问之曰:符,而所谓身者,汝之所寄也。而所谓阁者,
  汝之所以寄所寄也。身与阁,汝不得有,而名乌乎施?名将无所施,而安用记乎?
  虽然,吾为汝放心遗形而强言之,汝亦放心遗形而强听之。木生于山,水流于渊,
  山与渊且不得有,而人以为己有,不亦惑欤?天地之相磨,虚空与有物之相推,
  而风于是焉生。执之而不可得也,逐之而不可及也,汝为居室而以名之,吾又为
  汝记之,不亦大惑欤?虽然,世之所谓己有而不惑者,其与是奚辨?若是而可以
  为有邪?则虽汝之有是风可也,虽为居室而以名之,吾又为汝记之可也,非惑也。
  风起于苍茫之间,仿徨乎山泽,激越乎城郭道路,虚徐演漾,以泛汝之轩窗栏楯
  幔帷而不去也。汝隐几而观之,其亦有得乎?力生于所激,而不自为力,故不劳。
  形生於所遇,而不自为形,故不穷。尝试以是观之。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
  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
  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
  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抃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
  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
  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
  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益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
  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
  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
  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
  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
  【凤鸣驿记】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求舍于馆人,既入,不可居而出,次于逆旅。
  其后六年,为府从事。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
  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
  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召馆吏而问焉。吏曰:“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
  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
  以竿计,瓦甓、坯、钉各以枚计,秸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有八。而
  民未始有知者。”余闻而心善之。
  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
  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
  常有所不屑,使之居其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
  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
  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
  其卼臲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已,事复有小于
  传舍者,公未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尝为其大
  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
  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
  以传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则是真足书也。
  【凌虚台记】
  台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
  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
  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
  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
  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
  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
  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
  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
  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
  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
  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
  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中和胜相院记】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
  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
  百千万亿年而后成。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日力作,
  以给薪水粪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
  其略十,其详无数。终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虽名为不
  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今何
  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意亦有所便欤?
  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师之所谓戒者,
  为愚夫未达者设也,若我何用是为。剟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爱其
  名。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吾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
  不可知,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
  吾游四方,见辄反复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往往面颈发赤,然业已
  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
  如此。今宝月大师惟简,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然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也。能言唐末、
  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
  人,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
  从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
  画又皆精妙冠世,有足称者,故强为记之。
  始居此者,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六世至度与简。简姓苏氏,眉山人,吾
  远宗子也,今主是院,而度亡矣。
  【四菩萨阁记】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如齐,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
  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版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
  阴为天王,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板
  以逃,既重不可负,又迫于贼,恐不能全,遂窍其两板以受荷,西奔于岐,而寄
  死于乌牙之僧舍,板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
  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板以归。既免丧,
  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
  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板,故遂以与之。且告之
  曰:“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
  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惟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
  者,鲜矣。余惟自度不能长守此也,是以与子。子将何以守之?”简曰:“吾以
  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斮,吾画不可夺。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
  也。足以终子之世而已。”简曰:“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凡取是者与凡以是
  予人者,其罪如律。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世有无佛而蔑鬼者。”
  “然则何以守之?”曰:“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
  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悛,不惟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
  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且夫不可取
  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既以予简,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
  期以明年冬阁成。熙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
  【墨君堂记】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
  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
  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
  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
  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
  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
  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
  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
  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
  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
  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余虽不足
  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净因院画记】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
  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
  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
  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
  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
  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
  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
  所寓也欤。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
  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
  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墨妙亭记】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
  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
  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
  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
  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
  咏数百篇为《吴兴新集》,其刻书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
  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
  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犹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
  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
  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
  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
  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
  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
  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墨宝堂记(或题作《张君宝墨堂记》)】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
  弹琴弈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
  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
  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
  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
  刘、贡、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
  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
  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
  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
  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
  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
  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
  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
  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钱塘六井记】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
  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
  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
  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
  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
  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
  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
  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者也。而白龟池、
  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
  于水。南井沟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
  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仲文、子圭又引其徒如正、
  思坦以自助,凡出力以官者二十余人。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而相国之水大
  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以方井为近于浊恶而迁之少西,
  不能五步,而得其故基。父老惊曰:“此古方井也。民李甲迁之于此,六十年矣。”
  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
  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
  井。水之所从来高,则南井常厌水矣。凡为水闸四,皆垣墙扃鐍以护之。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
  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
  以饮牛马,给沐浴。方是时,汲者皆诵佛以祝公。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
  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
  岂独水哉?故详其语以告后之人,使虽至于久远废坏而犹有考也。
  【仁宗皇帝御飞白记】
  问世之治乱,必观其人。问人之贤不肖,必以世考之。《孟子》曰:“诵其
  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合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丘;
  千金之子,不出于二家之市。
  臣尝逮事仁宗皇帝,其愚不足以测知圣德之所至,独私窃览观四十余年之间,
  左右前后之人,其大者固已光明儁伟,深厚雄杰,不可窥较。而其小者,犹能
  敦朴恺悌,靖恭持重,号称长者。当是之时,天人和同,上下欢心。才智不用而
  道德有余,功业难名而福禄无穷。升遐以来,十有二年,若臣若子,罔有内外,
  下至深山穷谷老妇稚子,外薄四海裔夷君长,见当时之人,闻当时之事,未有不
  流涕稽首者也。此岂独上之泽欤?凡在廷者,与有力焉。
  太子少傅安简王公,讳举正,臣不及见其人矣,而识其为人。其流风遗俗可
  得而称者,以世考之也。熙宁六年冬,以事至姑苏,其子诲出庆历中所赐公端敏
  字二飞白笔一以示臣,且谓臣记之,将刻石而传诸世。
  臣官在太常,职在太史,于法得书。且以为抱乌号之弓,不若藏此笔,宝曲
  阜之履,不若传此书;考追蠡以论音声,不若推点画以究观其所用之意;存昌歜
  以追嗜好,不若因褒贬以想见其所与之人。或藏于名山,或流于四方,凡见此
  者,皆当耸然而作,如望旄头之尘,而听属车之音,相与勉为忠厚而耻为浮薄,
  或由此也夫。
  【大悲阁记】
  羊豕以为羞,五味以为和,秫稻以为酒,曲糵以作之,天下之所同也。其材
  同,其水火之齐均,其寒暖燥湿之候一也,而二人为之,则美恶不齐。岂其所以
  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
  数以得其略。其出一也,有能有不能,而精粗见焉。人见其二也,则求精于数外,
  而弃迹以遂妙,曰:我知酒食之所以美也。而略其分齐,舍其度数,以为不在是
  也,而一以意造,则其不为人之所呕弃者寡矣。
  今吾学者之病亦然。天文、地理、音乐、律历、宫庙、服器、冠昏、丧纪之
  法,《春秋》之所去取,礼之所可,刑之所禁,历代之所以废兴,与其人之贤不
  肖,此学者之所宜尽力也。曰:是皆不足学,学其不可载于书而传于口者。子夏
  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古之学者,其所亡与其所
  能,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如今世之学,其所亡者果何物,而所能者果何事
  欤?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由是观之,
  废学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尚也。
  岂惟吾学者,至于为佛者亦然。斋戒持律,讲诵其书,而崇饰塔庙,此佛之
  所以日夜教人者也。而其徒或者以为斋戒持律不如无心,讲诵其书不如无言,崇
  饰塔庙不如无为。其中无心,其口无言,其身无为,则饱食而嬉而已,是为大以
  欺佛者也。
  杭州盐官安国寺僧居则,自九岁出家,十年而得恶疾且死,自誓于佛,愿持
  律终身,且造千手眼观世音像,而诵其名千万遍。已而力不给,则缩衣节口三十
  余年,铢积寸累,以迄于成。其高九仞,为大屋四重以居之。而求文以为记。
  余尝以斯言告东南之士矣,盖仅有从者。独喜则之勤苦从事于有为,笃志守
  节,老而不衰,异夫为大以欺佛者,故为记之,且以风吾党之士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
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
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
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