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從品茶說人生:人生八味   》 第35節:將心比心,廣結善緣(2)      唐汶 Tang Men

  將心比心,要遵循的原則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是因為你害了人傢人傢也會害你,所謂"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等都說明了此中道理。"害人之心不可有",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在堅守這個人生信條。"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一點卻常常為我們所忽略而沒有擺到心上合理的位置。究其原因,也許是我們錯誤地默認為所有的其他人也會像自己一樣堅持"害人之心不可有"。其實我們的世界遠沒達到想像中的那樣美好。
  人生的道路從來不是平坦寬闊的,不要說爬山下海,即使是走在寬闊平坦的大街上我們也不要大意。我們應該每看到一個沙井蓋就告訴自己一次"防人之心不可無"有多麽重要,因為一個失去的沙井蓋地方能釀出多少悲劇,也許衹有那個黑色的窟窿纔知道。有時候,我都不敢把人往壞處想,害怕越想越壞。衹有努力地往好處想,才能感覺這個世界上的光明所在。換一句話說,把人往好處想的時候,人也會越來越好。把人往壞處想,人也就越來越壞了。將心比心就是理解和包容,寬容與理解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也是為人處世的一個準則。我相信人心換人心,我相信世間有真情,我相信心與心的感應,更相信播種什麽就收穫什麽,願人心永遠對着太陽!
  03誠信
  誠信是一種人格的基本。
  《世說新語·德行篇》一文說,當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逃難時,有一人想一同登船避難,但卻遭到華歆屢屢拒絶。王朗持相反意見:"這船還有空間,為何不讓他上船呢?"但是,後來眼看追船即將趕上,王朗卻想捨棄那個人。華歆將那個人留下,並對王朗說:"我當初屢屢拒絶他登船,原因便在於此,你既然先前已經答應了別人的托付,怎麽可以在最危急時背棄他呢?"後人便依此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筆者認為華歆的德行修養的確高,但是世上之人能真正達到華歆境界的少,衹達到王朗境界的人多呀!
  以傢父為例,前些日子傢父去美術館參觀,筆者開車去接傢父,而傢父也答應了他的同事,順便載同事一程。當回到傢父同事的傢附近,同事要求開進他傢門口的鬍同,方便他下車不用走太遠時,此舉卻引起傢父的不快。當同事下車後,傢父開始念叨,認為載他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反正大馬路離他傢也衹有一小段路,為什麽要讓我們開進去,這樣等會兒開出來會不方便等等。這不就是變相的王朗嗎?雖然不似王朗想棄人於不顧,但在背後說人是非也不太合宜。既然已經答應了同事,何必在乎這一小段路呢?而這也是一般人常常不自覺犯的小錯誤。
  所以"誠信"並不是局限於課本上的課文,想想看,你是否曾經也做過沒有誠信的事情呢?從今天開始,試着把"誠信"從名詞變為動詞吧!
  04心不依靠山,人要依靠人
  誠心接納別人,待人如己,人際關係必然溫暖而祥和。
  曾經聽長輩說過一則故事--很早以前,一個偏遠山區的村落裏,住着一位小有名氣的雕刻師傅。因為這師傅的雕刻技巧不錯,所以附近一村莊的寺廟長老,就邀請他去雕刻一尊菩薩像。可是,要到達那村莊,必須越過山頭與森林。偏偏這座山"鬧鬼",那些想越過山的人,若夜晚仍滯留在山區,就會被一極為恐怖的女鬼殺死。因此,許多親人、朋友就力勸雕刻師傅,等隔日天亮時再啓程,免得遇到不測。
  不過,師傅深怕太晚動身會誤了和別人約定的時辰,隨即感謝大傢的好意而衹身赴約。走啊走,天色逐漸暗淡,月亮、星星也都出來了,這師傅突然隱約發現--咦?
  前面怎麽有一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似乎十分疲倦、狼狽。師傅於是探詢這女子,是否需要幫忙。當師傅得知該女子也是要翻越山頭到鄰村去,就自告奮勇地背她一程。
  月夜中,師傅背着她,走得汗流浹背,於是停下休息。此時,女子問師傅:"難道你不怕傳說中的女鬼嗎?為什麽不自己快點趕路,還要為了我而耽擱時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第1節:序言第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第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2)
第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3)第5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4)第6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5)
第7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6)第8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7)第9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8)
第10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9)第11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0)第1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1)
第1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2)第1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3)第15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1)
第16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2)第17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3)第18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4)
第19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5)第20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6)第21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7)
第22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8)第23節:找尋心靈的平靜(1)第24節:找尋心靈的平靜(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