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剎那櫻花:1個中國白領的日本印象   》 第35節:語言屏障還是心理障礙(5)      林樺 Lin Hua

  為了提高員工的英語交流能力,我們公司裏舉辦了英語培訓班。幾個月過去之後,有不少原來學日語的員工寧願被"罰款"也表示要中途放棄英語課。理由是:英語和日語在句法和思維方式上"互相衝突",中國人學了日語之後很難再學好英語,反之亦然!的確,我在歐美見過許多能夠流利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外語的中國人,但還很少見到能夠流利使用英語和日語的。公司裏我的一位中國同事明明日語說得很好,卻從不在辦公室和辦公時間說。究其原因,笑答:"我衹能在下班之後、在酒吧間裏說日語。對我來說,日語衹適合在那種氣氛曖昧、話題曖昧的環境中,與曖昧的人一起使用。"
  比利時小說傢阿美麗·諾同以其親身經歷,寫過一部著名的小說《驚恐與發抖》,講的是一個在日本長大的歐洲女子在日本公司工作的不平凡故事。剛開始到公司時,儘管與她保持着若即若離的距離,日本同事和上司對她還有幾分好奇和好感。直到日本人發現這個白人姑娘能夠完全聽懂他們之間的談話後,日本人對她的態度驟然發生了轉變:再也不交給她任何重要的事情,並開始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對她百般刁難。她的上司--一位在歐洲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在發現她可以完全聽懂日語之後,開始改用英語同她交往。後來,竟然安排她去看厠所。最後,原來滿以為可以在從小受教育的國傢--日本生活和工作下去的阿美麗不得不離開日本,來到了她並不熟悉的歐洲。小說發表之後,在歐洲引起很大反響,被拍成電影,還被翻譯成了日語。
  交流的屏障
  的確,如果外國人不能正確使用和理解日語中非常復雜的敬語和細微的、經常是"衹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差別,"貿然"在正式場合使用日語對他們並沒有任何好處。相反,可能會造成很多誤會,損害他們的形象和地位。如果外國人的日語說得非常好,足以表達自己的意思並理解日本人的意思,那問題將"更加"嚴重。因為,日語與屬於世界性語言的英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完全不同,日語衹能在日本或是在海外的日本人中間使用。日本人將自己的語言同自己的價值取嚮、道德觀念,對文化、社會、歷史、生活理念的理解緊密聯繫起來。日本人怎麽會理解並允許外國人完全掌握衹應該屬於日本人的日語呢?如果這樣,豈不是承認和接受外國人完全進入了日本人的內心世界了嗎?正因為這樣,日本人一直強調自己語言的獨特性,以證明自己民族的獨特性。有位日本聽覺專傢在其1985年出版的一本暢銷書《日本人的大腦》中,甚至幹脆聲稱:日語不僅是日本民族獨特性的證據,而且是源泉,"日本人之所以為日本人,就是因為他們說日語";"日語改變了日本人大腦的功能模式,而這正是日本文化形成的基礎"。
  美國學者約翰·內森在他的《無約束的日本》一書中也明確地指出,日本人不論外國人的日語如何流利,也需要翻譯。否則,他們沒有辦法相信外國人。
  的確,日本人之所以堅持認為外國人無法穿透他們的語言屏障,是因為他們堅持要強調自己的"獨特"。而且,作為一個島國的居民,日本人始終在靠吸收外國的文化存在和發展,內心深處始終被身份和特徵之類的問題所睏擾,充滿了疑慮和不安,絶對不希望別人看透自己的獨特,更不希望被別人同化。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絶大部分國傢的居民對外國人學習自己的語言都持鼓勵態度,尤其是中國人。中國人對中文說得好的外國人至少有幾分好奇,更多時候是非常尊重,甚至不乏敬畏。清朝時,許多來華傳教的歐洲人就因為精通漢語而獲得了清朝皇帝們的信任,有人在朝廷做起了官,有的甚至還給中國皇帝當起了先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國人的寬容大度。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接納、吸收,甚至是同化了許多外來文化和民族,其中還不乏外來的入侵者。而作為人類主流文化之一的中華文化也在同外族文化無數次的碰撞、人員交往的過程中得到滋潤、豐富和發展。
  而日本人則有所不同。日本人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島國上,日本又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傢,天生就具有很強的危機感和自我保護意識。對於日本人而言,他們的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庇護所"和"擋箭牌",用來對付包括其他日本人在內的受衆。據說,就連兩個同在日本出生、同在日本受教育、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的日本人之間,在進行比較抽象的談話時,他們之間的相互理解也不會超過80%。日本人之間講究所謂"以心傳心",彼此之間心照不宣時則少說為妙,必須用語言表達時則盡量多用省略、隱含、委婉和含蓄的表達方式,盡量避免直言不諱。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說,日本人之間的交流屬於"高背景依賴":他們之間有着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認知,因此在交流時衹要發出簡短、含蓄的信號,便可以互相之間"心知肚明"。而外人則很難理解其中的奧秘。我在同日本同事開會討論時,最經常聽到的就是"你的觀點我瞭解了",但這衹能被解釋為"你的觀點我聽到了",遠不等於"我同意了"。至於你的觀點被聽到之後,是否被接受和執行,那衹有你自己去慢慢揣摩了。如果是同事之間,發生這種情況還可以解决和協調;如果是上下級之間,可能就會影響"執行力"了。
  當某些外國人的日語水平接近或足以衝破日語這間"庇護所"時(有的語言學家將其稱為"本族語安全閥"),日本人又會想出其他"非語言"障礙,在對外交流中進行自我保護,比如開會討論時保持沉默、"閉目養神",或含笑點頭,不置可否,等等。因此,在日本做翻譯是一件非常"受罪"的差事,儘管報酬不低,但卻容易兩邊都不討好:因為日語中的許多概念、敬語、曖昧是沒有辦法翻譯成外語的。而通常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日本人又多少懂一些英語,因此當譯員在翻譯某些句子時,很難完全到位,往往會被指責為"篡改和歪麯原意"。
  日本民族是一個講究實用主義的民族,不太擅長抽象思維,許多英語或漢語中早已"約定俗成"的概念和語匯,在日語中並不存在,或有同樣的漢字但意思卻相差甚遠。比如,service(服務)這個概念和詞彙在日語中就都不存在,日本人衹好用片假名將英文中的這一詞彙轉拼寫為日文,但專門指商品降價或"無償提供某種附加服務" 。在談論某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如忠實、義務、管理、成本核算、合同義務時,日本人由於沒有這些觀念,在很多時候就幹脆直接使用英文,但經常是使用英文術語,卻從日本的文化背景和觀念出發,用日文的發音,弄得不倫不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第1節:自 序第2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1)第3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2)
第4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3)第5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4)第6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5)
第7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6)第8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7)第9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1)
第10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2)第11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3)第12節:日本男人的悲哀(1)
第13節:日本男人的悲哀(2)第14節:日本男人的悲哀(3)第15節:日本男人的悲哀(4)
第16節:日本人的群體性(1)第17節:日本人的群體性(2)第18節:日本人的群體性(3)
第19節:日本人的群體性(4)第20節:日本人的群體性(5)第21節:日本人的群體性(6)
第22節:巴黎綜合徵(1)第23節:巴黎綜合徵(2)第24節:巴黎綜合徵(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