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与哲学大师一起漫步:与哲学大师的人生对话 》
第35节:二、意志(2)
高路 Gao Lu
李智和杨慧默然了,这里确实有问题。
"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吗?"教授问。
他俩摇摇头。
康德指出:"问题就出在,快乐和利益是一个自然主义标准,它强调的是人的官能感受,而官能则是自然赋予人的。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各自的官能感受也不一样,因此,这个标准只能是个别的。显然,诉诸于自然,只会各有各的道德,而不可能有普遍共同的道德。我的意思是,道德不是自然性的东西,而是社会性的东西。用自然性来解说社会性,当然说不通了。
"这就表明,道德的根源不是个人的快乐、利益或幸福,不是感觉经验。那么,它是什么呢?一定是先验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和律令,我把它叫做绝对命令。所谓先验,跟前面的意思一样,就是不依赖于经验,超越经验;所谓绝对,就是人们的意志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个律令。这个律令是普遍有效的,因为它不受个人自然欲望支配,超出了感觉经验,是理性的,所有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因此也就意味着是一种'立法形式'。"
"什么是超越经验?什么是无条件服从?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你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人失足落水,他根本不会游泳,很快就沉了下去,他拼命挣扎,头在水面上一沉一浮。正在危急关头,一个人飞快跑过来,边跑边脱下外套,'扑通'一声跃进水里,用力向落水者游去,想把他救上来。"
"他是英雄。"杨慧说。
"这没有问题,大家都同意。"康德说,"我要问的是,他这么做,官能上快乐吗?有利可图吗?要知道河水很急,地形复杂,在水里可不像在海滩上嬉戏那样惬意;而且前景难以预料,他根本没有十足把握将人救上来,说不定还会被拉到水底。至于利益,更无从谈起,对方正在水里挣扎,其回报能力无人知晓。因此,他这样做,是无所谓快乐和有利的。"
杨慧定定地望着康德,她脑子乱了,原来从未怀疑过的快乐准则突然模糊了。
"退一步说吧,要是他考虑的只是自己,他就应该赶紧离开。"康德接着说,"动物就是这么做的。趋利避害是自然法则,也是一切自然物的本能,同类落水,预示着自己也可能遭遇危险,此刻,逃避是最安全、最有利的。所以,如果仅仅只是根据自然感官和欲望谈论问题,他一定离去,因为他也要受自然法则的支配。是这样吗?"
"是的。"李智点点头,"在道理上是这样。"
"然而,"康德加重了语气,"我们的这位兄弟没有逃走,而是奋不顾身地跳到了河里。因为他不是单纯的自然物,他是人,是理性的存在者。他几乎想都不想地去行动了,这里没有算计,没有讨价还价,只有救人的念头,也就是善的意志,或者说只有道德律令在他心中形成的命令,他不可能不去救人。所以,可爱的小姐和尊敬的先生,道德不是人去屈从于官能享受和自然欲望,而是运用理性克制和战胜自己身上的自然诉求,去牺牲掉自我的快乐、利益乃至无比宝贵的生命。诸位,听我说,在世界上一切生命中,只有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只有人的行为才能称得上高尚,才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
康德有些激动,手微微颤抖着。为了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他站起身,走到一丛玫瑰旁,折下一朵盛开的花。
杨慧被打动了,眼睛里泛着泪花,她已经成为康德主义者了。是啊,没有比自我牺牲更能打动人的情怀了。
"哥白尼式倒转!"李智嘟囔了一句。传统哲学观点把道德的根源归结为人的自然性,而康德则把它翻转过来,提出道德的根源在于具有社会性、客观性的精神实体--律令,它所要求的恰恰是牺牲个人幸福。他想起了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场社会大辩论:一位大学生跳到粪坑中救一个老人,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边是培养成本很高的学子,一边是老农;一边是社会急需的人才,一边是再普通不过了的体力劳动者;一边是风华正茂的青春,是社会急需的人才,于是有人问,他这么做值得吗?按照康德的见解,他必须这么做,这是绝对命令,是人格的要求,是不能计算价值的,没什么价钱好讲。可惜的是,有今天这种高尚的精神的人越来越稀少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
|
|
第1节:一、愤世(1) | 第2节:一、愤世(2) | 第3节:二、苦行(1) | 第4节:二、苦行(2) | 第5节:二、苦行(3) | 第6节:三、自主(1) | 第7节:三、自主(2) | 第8节:三、自主(3) | 第9节:一、性恶(1) | 第10节:一、性恶(2) | 第11节:一、性恶(3) | 第12节:二、霸道(1) | 第13节:二、霸道(2) | 第14节:二、霸道(3) | 第15节:三、为人(1) | 第16节:三、为人(2) | 第17节:三、为人(3) | 第18节:三、为人(4) | 第19节:一、存理(1) | 第20节:一、存理(2) | 第21节:一、存理(3) | 第22节:一、存理(4) | 第23节:二、明理(1) | 第24节:二、明理(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