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離題萬裏的人生之道(2)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康有為也曾說:“為己者,其終至於為人;為人者,其終至於喪己。”(康有為《論語註》)康先生的意思是說:為了自己而學習的人,他最終的結果也是為了別人;那些為了取悅他人、嘩衆取寵而學習的人們,他們的最終行為,衹能是毀了自身。
那麽“為己之學”有哪些具體的要求呢?筆者愚劣,但也自認滿懷敬畏,在這裏參考各位先賢的說法提出來,權當拋磚引玉。
為己之學的為學最終目的是為了學做人,而學的內容就是符合周禮的道德性內容。出於為了自己而學,為了讓自己成為“內聖”,即內在的自我是一個具有德心德性的聖人。
這一點,對於儒傢來說,非常重要。儒傢學說講究“內聖外王”之道,“內聖”的修身養性,是為了“外王”打好堅實的基礎。打個比方,就如黑心無良的包工頭,在建築樓房打地基的時候偷工減料,地基和結構都沒建強實起來,卻在外表花了極大工夫吸引購房者,這種違章危房的害處,事關人命。
內聖外王中“外王”是一種實踐行為。如果沒有“內聖”的思想方針的指導,就難以達到兼善天下,難以做到“外王”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所以,古之學者為己的說法是指道德價值和精神涵養是最為優先的。衹有把這種德性先做好,又修心、進德、成性,最終實現自我完善,實現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社會和諧,從而才能達到人的行為和天道運行的規律相互和諧。
但是,於丹教授強調的是功效性的“用”,她的“用”是為了更“富有效率和價值”。她的解說完全是本末倒置,取的是“為人”的含義,賣狗肉卻挂上了“為己”的羊頭。這種行為簡直是對孔夫子的嘲弄,不禁要讓人替孔夫子叫冤。“為人者,其終至喪己.”
2三十而立
於丹心語說:“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纔是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從內在的心靈獨立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好的學習,是把一切學習用於自我,讓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
“立”字作建立、確立的意思解釋,不會偏離原義太遠。但是,是否真如於教授所講的建立的是“心靈的自信”呢?恐怕孔夫子和歷代的解經師們都不會同意。
東漢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朝廷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經學討論會,由皇帝親自主持。班固把這個討論會的資料整理編輯成《白虎通德論》,簡稱《白虎通》。這本書是當時官方對經學的標準答案,對後世影響甚為巨大。
在《白虎通》裏,“三十而立”是和“十有五而志於學”相連在一起的,“立”的是“學”。在同一作者班固的著作《漢書藝文志》中另有詳細的解釋,用現代話說是:古代讀書的人,三年纔通讀一經,三十而立的意思是說,經過十五年的苦讀,終於完成學業,五經全部通讀。這是一種解釋,三年通一經的說法是指一般情況是這樣,但是每個人的智力和刻苦各有所不同,所以時間上也有先後,是否三年卻並非確指。
於是,我們可以根據這種情況,引申出第二種解釋,“立”是指“立於道,立於禮,皆統於學,學不外道與禮也”即是,孔夫子在“道”和“禮”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一套關於周禮的學說。這套學說是合乎社會變革,人和社會和諧共處的規律。
當時,孔子所處的社會正是奴隸社會嚮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在那個社會變革風起雲涌的時代,百傢爭鳴,我們的諸子先賢們,討論的是如何實現建設一個社會和諧的理想國。當然有提倡采用暴力革命,完全打破舊有的社會秩序與觀念的,也有采取溫和的改良來進行社會變革的。而孔子就是後者,持保守的立場。因為在他看來,前者是行不通的。無論你如何暴力革命,如何打破舊有觀念,國傢的統治面對的是衆多的人民,這一點是難以改變的。所以周禮也是仍然存在於其中。於是,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