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從星空到心靈——易中天於丹演講對話錄 》
第35節:之三 什麽樣的生命是快樂的(9)
易中天 Yi Zhongtian
於丹 Yu Dan
真正的閱讀方式,閱人閱世閱山川,我們可選擇的閱讀方式太多了。
古人彈琴,會在千山萬壑之中,"撫琴動操,欲令衆山皆響"。
也就是說,他真正彈琴的時候,千山萬壑,鬆風浩蕩,都為他而響。
古人畫畫,特別是魏晉人畫畫,老師帶學生,"着素絹於一敗褥之上",就是找一堵破墻,把白緞嘩的就給挂滿了,然後帶着學生看。
在這之前是學習,帶着學生去山川萬物之間轉,轉回來就在這兒,看得千山萬壑自胸臆中奔涌而出,刷刷刷一蹴而就,畫出來的是心中山水。
我們可以說,中國畫沒有透視關係,沒有明暗對比,山水畫傢不像達·芬奇畫蛋一樣受過嚴格的訓練,但中國人就有潑墨大寫意之術。
真正的潑墨揮灑,需要什麽樣的心呢?唐代大畫師張有八個字,叫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什麽是造化?天地山川,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皆為造化。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都是老師,嚮外以它們為師。
但是更關鍵的一點叫做"中得心源",就是自己的內心要有一個活水的源頭。
有心源的滋養,再把外在的點化,那你就會永遠進步,你就能對世界保持那種新鮮的、敏銳的、亮澤的感受能力。
石濤畫畫時說:"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
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
"他畫的是什麽?是他心中的花開怒放啊!我們今天的世界,當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無限延伸的時候,有一種悲哀,就是我們少了人的主觀能力,越來越少了內心的那種自信、豪奢和優遊。
其實我想說,從古人的身上,從閱讀中,我們應該學到這樣一種方式,用莊子的話說,叫做"乘物以遊心",也就是說,我們把人世間的萬物穿越,穿越之後達到心遊萬仞。
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穿越的。
《菜根譚》有一句說得很好,它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什麽意思呢?"風來疏竹",竹林一陣清風吹過,從中間很疏朗地穿過去了。
"風過而竹不留聲",竹子不是錄音機,風過聲音自然就穿過去了。
"雁渡寒潭",大雁在寒潭上飛過時,留下了影子。
"雁去而潭不留影",當大雁遠去,那個潭𠔌也不是照相機,重新歸於空寂。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這是什麽?是我們的職業化態度。
一事當前,比如說一筆生意要你做,一個課題要你完成,任何一個職業的使命擺在眼前的時候,好好地把它做好,這就叫"事來心始現",需要你去做的事情你就把它完成好。
但後一句說"事去而心隨空",事情是事情,終究可以過得去,不要事情過完了,還礙於心,久久不去。
怎麽樣才能達到"乘物以遊心",達到穿越呢?人的職業怎樣和自己的心靈結合呢?就是"職業化",把事情做好,做好就完了。
人永遠活在當下,指嚮未來。
當下是我們生命的時間坐標,是最重要的一個時刻,因為所有的過往都是可以慢慢地去回味和緬懷的,所有的未來都是可以悠悠地去憧憬和夢想的,但所有的當下都是倉惶流失的,充滿遺憾與迷惑。
人在當下如果能做到"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那就完成了一種穿越,完成了"乘物以遊心"。
有個佛傢的小故事說得很有意思,其實說的就是我們內心的在乎。
有個小和尚和他的得道高僧師傅出去化緣。
一路上,小和尚覺得師傅處處說得對,處處做得好,對他敬仰有加,內心無比敬畏。
他們到了河邊,看見一個姑娘想過河,試試探探老過不去,老和尚就問她,你是不是想過河?我背你過去。
老和尚背起姑娘就走,到河對岸,把姑娘放下,接着往前走。
小和尚瞠目結舌,覺得不合適,又不敢問,就這樣在心裏嘀咕了十裏地,嘀咕到了二十裏,還不知道怎麽開口,嘀咕到了三十裏,他實在忍不住了,於是說:"師傅,我怎麽也想不明白,一個得道高僧,怎麽能抱女人過河呢?"師傅對他說:"你看,我把她抱過河,馬上就放下了,你比我多抱了三十裏地,到現在還放不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 | 第3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2) | 第4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3) | 第5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4) | 第6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5) | 第7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6) | 第8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7) | 第9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8) | 第10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9) | 第11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0) | 第12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1) | 第13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2) | 第14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3) | 第15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1) | 第16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2) | 第17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3) | 第18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4) | 第19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5) | 第20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6) | 第21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7) | 第22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8) | 第23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9) | 第24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