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在纳兰词中,这首《采桑子》是颇为难解的一首,像是追忆,像是悼亡,扑朔迷离,踪迹莫辨。
大约来看,"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这像是在写当下的实景,也像是在写一番追忆;"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这就应该是怀念当初的一段情缘了;下片开始"此情已自成追忆",话锋转折,明证上片的情境属于"追忆";"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是在说从被"追忆"的那段日子直到现在,已经过了十一年了,回想起来,恍如一场大梦。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谢家、谢娘、谢桥,这都是容若词中常用的意象,甚至因此而有人推断容若的某位恋人必定是个姓谢的女子。真相是否如此,却让人无从琢磨了,毕竟,谢家、谢娘这般词句早已有其特定的指向涵义,纵然巧合为写实并非绝无可能之事,但若为凿实之论,毕竟还是需要一些证据的。
从词句的字面来看,在华丽的雕梁上,燕子还在轻轻地睡着,这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却有人独立中庭,一夜无眠。--这两句词,十一个字,短短地便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副完整的画面,但是,我们却无法根据词意把这个画面用画笔真正地勾勒在纸上,因为我们分辨不出这个无眠而独立中庭的人究竟是谁--是容若自己,还是那个被他思念着、爱慕着的谢娘?
这便是诗与画的区别之一。从王维始,人们便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但诗句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摹却未必都是可以用画笔表现出来的,因为诗句有时候会被刻意或无意地留"空",或者说,留下一些歧义,而这歧义因为可东可西、可此可彼,而无法被具体落实为一个确定的意象。现在我们遇到的便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人,这个在谢家庭院里无眠而独立的人,究竟是谁?
无论是谁,无论是他还是她,在语意和情节上都是讲得通的。第一种解释是:这个院子既然是"谢家庭院",不眠而独立的自然应该是那位被容若爱着的女子吧?容若在思念情人,却反过来说是情人在思念着自己,这种表达是诗词里的一个传统手法,为唐宋以来所习见。情人在思念着自己,心焦地看着月亮在慢慢移动着,慢慢地照进了银光铺满的院墙……
第二种解释是:容若在十一年后站在情人当初住过的院落里,一夜无眠,沉思十一年前的往事,那时候,也是这样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月亮偷偷地照进了院墙,自己也跟着月光偷偷地溜进了院子,偷偷地和恋人相会。--这可不是过度阐释,"月度银墙"之所以可以产生出这样的一个暗示,就是因为下面这句"不辨花丛那辨香"。
"那",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哪",这一句脱胎自元稹的《杂忆》,容若只是换掉了一个字而已,元稹的诗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