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35節:佞人弄權,淫獵誰知一旦誅(8)
劉緒義 Liu Xuyi
魯難難了
有句古老:"慶父不死,魯難未了"。說的便是這一時期魯國之亂。慶父是誰?為什麽說他是禍亂的根源呢?以至後人感嘆:春秋篡弒嘆紛然,宋魯奇聞衹來年。
在說慶父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一下魯國的國君。
魯桓公死在齊國之後,魯國另立新君,他就是魯莊公。按說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即莊公之兄慶父,兩個弟弟叔牙、季友。但是慶父和叔牙都是桓公的姨太太所生,所以君位就由桓公繼承。四兄弟分成兩派,姨太太所生的慶父和叔牙結成一黨,夫人所生的桓公和季友關係親密。
我們先來看莊公這個人。莊公在位三十二年,這些年間,魯國一直處於齊國的臣屬地位,莊公始終未能有所作為,因而,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不高。但是,他的名氣頗不小,這主要緣於著名的長勺之戰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之故。人們對他的印象也多從這篇課文裏來。在人們的眼裏,莊公是一個魯莽、草率、無能、無知、無謀之輩。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莊公即位之初,就面臨着強大的壓力,一是父桓公死於齊之辱;二是母文薑淫亂之恥;三是齊國的威壓。莊公雖然未能成功地完全化解這些壓力,但畢竟還是保持了魯國的安定,直到他死後。這麽說,莊公絶非一個魯莽、草率、無能之輩。
相反,我則認為莊公具有這麽四大品質,第一,知恥為勇;第二,引咎自責;第三,善納忠言;第四,富有遠見。
莊公即位的第二年,就爆發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以莊公大勝告終,創下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一個普通的鄉裏人曹劌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為由在戰前請見,莊公見他,即是想看他的"遠謀"。於是,君臣之間就"何以戰"的問題有了三次對話。"何以戰",就是問戰爭取勝之道。
莊公先是回答:"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認為這是"小惠":"小惠未遍,民弗從也。"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曹劌何以認為這是"小惠"呢?顯然曹劌認為吃飯穿衣對於戰爭來說並不是關鍵,而且以衣食分人,不能普遍化,所以百姓不會服從。對不對呢?我看既對又不對。
接下來,莊公回答:"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則認為這是"小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那麽曹劌何以斷定"犧牲玉帛"衹是小信呢?"孚"也是信用。他認為的大信又是什麽?他沒說,我們也無從得知。莊公繼續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到這裏,曹劌則認為這纔是作戰的先决條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曹劌的斷獄以情,纔是讓老百姓盡忠的根本(過去許多人都把"忠之屬"翻譯成莊公"忠於本職",顯然是荒謬的,"忠之"就是"忠於你莊公"之意)。至於衣食、祭祀對於老百姓來說都是虛的,這反映出莊公與曹劌思想的差異。春秋時期,衣食所安,是取信於民的關鍵,並非曹劌所說的是"小惠";而按周禮,祭祀是取信於神的重要禮儀,在當時的貴族看來是一件大事,並不是如曹劌所講的那樣是"小信"。莊公的三次回答都充分反映了他以民為重,以敬事神,以情斷獄,先民後神,先禮後法的治國理念,這怎麽能說莊公"鄙"而未能遠謀呢?我認為,曹劌這麽說,是有用意的,先是故意貶低莊公為"小惠""小信",為的是引起莊公的重視,使之同意他參戰。這個曹劌就是戰國之世以遊說見長的縱橫策士的前身。
長勺之戰,魯國取勝,莊公問其故。後人便以為他連自己怎麽得勝都不知道,非也!他是詢問作戰之道,總結經驗。曹劌采用的"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的戰術,其實也是魯國軍隊不得己而為之。因為論兵力,魯國根本無力與齊國正面衝突,因此,避免與齊國正面交鋒,正是曹劌的聰明之處。但曹劌所憑藉的全是他日常生活的經驗而已。無論是他的斷獄以情,還是一鼓作氣,都是根據他的經驗出發的。齊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傳統戰術"三鼓"法,被曹劌巧妙的化解了。因此,可以說,這次戰爭的勝利,偶然性遠遠大於必然性。事實上,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齊國在後來的戰爭中,多次打敗魯軍,使魯國不得不聽命於齊。
長勺之戰,正充分表明了魯莊公有膽有識,敢於放手任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虛心納言。莊公與曹劌的三次對答,也正是莊公應對他即位之初面臨的三大恥辱和威壓所采取的對策。
事實上,曹劌在春秋史上就出現過這麽一次,此後也未見他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作為。果真如他所言,"肉食者鄙"的話,那麽,他這個食素者應該是大有作為的。
莊公的知恥後勇,敢於納言,史上還有記載。魯莊公為齊迎婚之事集群臣商議。施伯曰:"國有三恥,君知之乎?"莊公曰:"何謂三恥?"施伯曰:"先君雖已成服,惡名在口,一恥也;君夫人留齊未歸,引人議論,二恥也;齊為仇國,況君在衰絰之中,乃為主婚,辭之則逆王命,不辭則貽笑於人,三恥也!"魯莊公蹴然曰:"此三恥何以免之?"施伯曰:"欲人勿惡,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先君之立,未膺王命,若乘主婚之機,請命於周,以榮名被之九泉,則一恥免矣!君夫人在齊,宜以禮迎之,以成主公之孝,則二恥免矣!惟主婚一事,最難兩全,然亦有策。"莊公曰:"其策何如?"施伯曰:"可將王姬館捨,築於郊外,使上大夫迎而送之,君以喪辭。上不逆天王之命,下不拂大國之情,中不失居喪之禮,如此則三恥亦免矣!"莊公曰:"申繻言汝'智過於腹',果然!"遂一一依策而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