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太平天國史   》 捲四十七 傳第六 石達開 張遂謀      羅璽綱 Luo Xigang

  一
  石達開,廣西貴縣人,父昌輝〔一〕,母周氏。他生於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二月中旬〔一〕,出生在一個富有的農傢〔二〕。父母早故,「自幼讀書未成,耕種為業」。天王聞他的名,和馮雲山去訪他,結拜為兄弟,稱為天父第七子。達開傾傢産,同謀革命。
  金田起義,以達開領左軍主將。太平天國辛開元年秋,封翼王。癸好三年春,既建天京,八月,命赴安慶,建立安徽地方革命政權。達開除民疾苦,布展新政,安慶人民如重見天日。這年鼕,回京覆命。
  甲寅四年秋,武昌失守。十月,田傢鎮江防要塞陷落。反革命巨魁曾國藩帶領湘軍水陸師直撲到江西九江來,兇焰猖狂,天京震動。達開奉命督師,趕到湖口,敵水師已闖過九江來犯。
  達開率將領登高遠望敵情,見敵船製嚴整,以快蟹、長竜大船居中指揮,那些舢般板輕舟在長江中往來如飛,環衛在巨艦外面以作戰。船上大炮多西洋鐵炮,射程遠勝土炮。時太平天國還未建立水師,以民船作為戰船,大炮以土炮為主,勢不能敵。各將領看了,都蹶起眉頭。達開笑說:「不要發愁。弟妹看見的是妖兵的優點,而沒有看出妖兵的敗徵。妖船堅炮利,我船窳楛,這是妖兵的優點,我們不要與爭鋒。但是,快蟹、長竜船身笨重,運動呆滯,衝鋒蕩决,都由舢板擔任,如果一旦把舢板分隔,便如鳥去翼,如蟲去足,將為我製。而且,妖兵自出長沙,運陷嶽州、武昌,又經苦戰攻陷田傢鎮江防,千裏爭利,未得休息,已犯兵法大忌,現在,我九江雄峙不動,而妖兵竟跨越九江來犯湖口,既久戰疲憊,復恃勝驕傲。疲兵易製,驕兵必敗〔一〕。妖兵已在我掌握中,我們就要打垮它。」達開抓着了敵人的弱點和敗徵,定下了破敵的計策。於是在湖口設立指揮部,分軍扼守小池口,與九江犄角,堅壁不出。每夜偷偷地派兵沿着長江兩岸鳴鼓震天,密射火箭入敵船,又派小艇用火球嚮敵船四面拋擲。湘軍求戰不得,復夜夜驚擾,惶惑不安。
  相持一個多月,達開知道敵疲憊更甚,求戰更急了。十二月二十四日(夏歷十二月十二日),就故意撤開湖口守兵,來誘敵隱陷入鄱陽湖。湘軍果中計,水師百餘號輕捷舢板戰門船全部衝入鄱陽湖去。達開等候敵船深入,立刻指揮軍隊把湖口水卡堵塞,派清兵扼守。湘軍水師舢板戰門船陷入鄱陽湖出不得,在長江的都是快蟹、長竜巨艦,笨重難行,不堪戰門。達開就乘夜派小艇放火襲攻,燒毀敵人快蟹、長竜四十餘號。湘軍水師敗退九江。
  湘軍雖敗,但仍輕脫,不知警戒,水師既退泊九江,陸軍仍駐灰山,沒有回軍掩護水師。乙榮五年正月初七夜(清鹹豐四年十二月二十五夜)三更,達開再在九江和小池口各擡小艇數十雙入長江,乘月黑迷漫,攢入敵艦來內,火彈噴筒,同時齊放。敵艦慌亂,挂帆嚮上流逃竄。小艇就飛集攻上曾國藩座船,殺了他的管駕官,差一點把他捉獲。曾國藩倉皇投水自殺,黨羽捨命救他上小船,逃去南昌,曾國藩用全力建立起來囂張一時的湘軍水師,紛給潰散〔一〕。太平軍乘勝西追,二月,第三次剋復武昌。
  武昌既復,太平天國恢復了長江上遊重鎮。這年九月,湘軍反攻武昌,守將韋志俊告急,天王命達開西上督師。時九江仍給湘軍陸師圍攻。達開到武昌,審度軍情敵勢,他指令各將領說:「現在妖兵攻我武昌、九江,我與其在武昌、九江城下與妖苦戰不得解,不如進攻妖所必救。湖南是妖兵根本,而以江西為湖南的屛藩。若進攻江西,妖為保護根本計,則武昌、九江的妖兵都將不打自退了。而且,江西一省,西連湖南,東通閩、浙,南接廣東,北界蘇、皖,乃是東南的腰脅,得了江西,則東南各省都可以聯為一氣,長江以南部都為我有了。」於是命韋志俊固守武昌。十月,達開領軍從湖北出發,在崇陽、通城連殲湘軍。乃從通城進入江西。「所到之處迎壺漿,耕市不驚民如常」〔一〕。時廣東天地會起義軍從湖南入贛,都在瑞州、臨江、吉安、泰和加入太平天國,達開得軍數萬人,勢益盛,遂以次撫定江西各府州縣〔二〕。達開入江西,不急攻省會南昌,不直指南康,而先旁收郡縣,采取落其枝葉,以撼其根本的戰略。他在各州縣,遍設鄉官,命人民蓄發,建立革命政權〔三〕。組織各極分子,發動階級門爭,以鈐製地主階級〔四〕。日夜在臨江、瑞州、彭澤等地造戰船、鑄大炮,訓練水師,並在各地訓練民兵,準備水陸大舉〔五〕。太平天國以宗教發動革命,金田起義,如,火燎原,宗教確具有發動的作用。但到建都天京後,軍事、政治、生産建設,百端待舉,已經不是宗教所能為力了。達關洞悉其故,不再以傅會宗教為事,他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到處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所以深為敵人所畏懼〔一〕。
  這時候,江西八府五十多州縣都入太平天國版圖。從南昌城外幾十裏起,西抵湖南,北抵湖北,都歸太平天國勢力範圍〔二〕。曾國藩被睏南昌城,衹有廣信、饒州一路可通。他派人去湖北求救,多給江西人民截殺,不得達〔三〕。間有漏網的,把密信藏傘柄內,日伏夜行,經二十日,始到武昌〔四〕。他果然先撤九江圍軍回救,接着又撤攻武昌東路軍回救。達開進軍江西,在短短幾個月內,就達到對攻武昌、九江的敵人不打自退的目的,就把反革命巨魁曾國藩死睏在南昌,江西全省即將底定,東南大局也澄清在望了。
  二
  丙辰六年五月,達開奉命回京攻清朝江南大營,留翼貴丈提督軍務黃玉昆主持江西軍務,自率精兵回京,與從鎮江調回的東路軍會師,打破江南大營,清軍潰退。
  在打垮江南大營獲得大勝利後,楊秀清迫天王承認他稱萬歲,要奪天王位。達開和韋昌輝都不服,兩人密議殺楊秀清,並殺其兄弟三人,此外不得多殺〔一〕。未發,達開被派去湖北督師,韋昌輝被去江西督師。
  七月,天王密詔韋昌輝、達開回京誅楊秀清。韋昌輝路近先得詔趕歸,在殺楊秀清後,濫肆屠殺。達開聞變,從武昌倉皇趕回京。他指斥韋昌輝濫殺罪狀,要韋昌輝停止暴行。韋昌輝大怒,要殺他。達開連夜縋城走安慶。韋昌輝派兵追不着他,殺了他全家。
  達開斥責韋昌輝行動為京外全體太平軍所護。他到安慶,就起兵靖難,討伐韋昌輝。時寧郭郡被清軍圍急,他先帶兵去救,上奏天王,請誅韋昌輝,以平衆憤,安人心。天京軍民共誅韋昌輝。天王命把韋昌輝首級送寧郭郡,迎達開歸。
  十月,達開回京,合朝同舉他提理政務〔一〕,並欽仰他討伐韋昌輝的正義行為,同上義王稱號,達開謙辭不受〔二〕。達開既執政,衆人歡悅〔三〕。當時外國觀察傢評論他說:「這一位青年領袖是英雄俠義、勇敢無畏、正真耿介的,正是全軍的中堅人物,他的頭銜稱為電師,這真能表示他的軍事行動。他之行政纔具如今是在試驗中,我們衹可靜候成績。我們也要靜觀今之後起的領袖們之軍事才略與已死者如何比較」〔四〕(。丁巳七年正月,在達開執政下,太平天國扭轉了由於天京事變軍事上所處的逆勢,取得桐城大捷,溧水擊敗敵人進攻。清朝安徽巡撫福濟嚮鹹豐帝奏報說:「石達開為賊中主謀,本年圍攻桐營,連陷舒、六等處,並救援溧水,虐焰復熾者,皆石逆之計」〔五〕。外國觀察傢所要靜候的成績,所要靜觀的才略,不到五個月,就已經顯示出了。可是,天王對卻有不樂的心,對長兄洪仁發為安王,次兄洪仁達為福王,信任他們。天王用仁發、仁達,朝中的人都很不悅,仁發、仁達出令,沒有人肯聽,而達開卻令出法行,人人悅服,天王越發疑忌〔一〕。達開懼禍,這年四月,從天京出走安慶,他沿途佈告軍民:
  為瀝剖血誠,諄諭衆軍民:自恨無才智,天國愧荷恩。惟矢忠貞志,區區一片心,上可對皇天,下可質古人。去歲遭禍亂,狼狽越回京,自謂此愚忠,定蒙聖君明。乃事有不然,詔旨降頻仍,重重生疑忌,一筆難盡陳。用是自奮勵,出師再表真,力酬上帝徒(德),勉報主恩仁。精忠若金石,歷久見真誠,惟期妖滅盡,予志復歸林。為此行諄諭,遍告衆軍民,依然守本分,照舊建功名,或隨本主將,亦足標元勳。一統太平日,各邀天恩榮〔二〕。
  達開這一篇佈告,對當時太平天國軍隊起了極重大的迷糊作用。他們大部分沒有看清楚革命體的利益,認為達開忠而見疑,受了迫逼,激於一時義憤,都帶了隊伍跟隨他走。由於達開把太平天國的精兵良將都帶走了,清朝江南大營就乘機加緊反攻,六月攻陷江蘇句容,嚮鎮江圍攻。天王撤去洪仁發、洪仁達王爵,並鑄義王金印,及朝內大小官員聯名求救稟送往安慶。達開不受義王印,不肯救〔一〕,把大軍帶到江西,十一月鎮江陷。十二月天京被合圍。曾國藩估計即有攻取之望。戊午八年三月,他叫囂「不患今歲不平」。到夏天再叫囂「計日可平」。如果不是長江數省大旱,廣大災民加入,編組成新兵力,取得了浦口、三河兩役大勝利,太平天國早已傾覆。而就在這年曾國藩叫囂的三月裏,也正是九江最危急的時候,乃石達開竟聽從張遂謀走上分裂路綫,將大軍開去浙江,九江遂失陷,失去了具有重大戰略地位的江西,失去了保衛天京的第二道屏藩,給曾國藩湘軍進攻到最後一道屏藩的安慶來,以致於滅亡。李秀成天朝十悮指出:「悮翼王與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將合朝好文武將士帶去。此悮至大」。這是條總結用血淚寫下的歷史事實。達開既入浙江,剋江山,進攻衢州,旋剋開化、遂昌、處州、雲和、宣平、壽昌各地,浙江震動。清廷急命曾國藩督師去救。七月,達開從浙江入福建浦城、崇安,清廷又命曾國藩督師去救。八月,從邵武分入江西、閩南。十一月,駐軍江西南安。達開久有取四川自立的計謀,已未九年正月,遂從南安分兩路西入湖南,打算從寶慶、常德、刑、宜入四川〔一〕。二月,剋桂陽州,旋剋嘉禾、東安,分攻永州、祁陽、道州、新寧等地,進圍寶慶。清湖南巡撫駱秉章集各路軍抵禦。達開攻寶慶不下,七月,改道回廣西,攻桂林又不下。九月,撤桂林圍,嚮西南攻剋慶遠,分攻賓州、南寧各郡。
  自從達開帶領太平天國最雄大最精銳的軍隊轉戰於贛、浙、閩、粵、湘、桂間,清朝援浙、援閩以及防蜀各役,都命曾國藩帶領他們的王牌軍隊湘軍去抵禦。但是,達開既經走上分裂路綫,背離天京,他帶領的軍隊不論多麽雄大、多麽精銳,就變成了一支沒有根據地、沒有後方,到處流竄的孤軍,作戰上就處處陷於不利的地位。當他圍攻寶慶,聲威震動湖南的時候,曾國藩就指出他攻寶慶的十萬大軍,「每日需食米千石,需子藥數千斤,渠全無來源,糧米據盡,斷無不去之理」〔二〕。曾國藩在給鬍林翼的信裏又論他說:「既鈍於浙、鈍於閩,入湘後又鈍於永、祁,鈍於寶慶,裹脅之人,顧從者漸少,且無老巢以為糧臺,糧米須據,子藥須搬,行且自疲於山𠔌之間」〔一〕。這個老姦臣滑早就已經預料到達開自取覆亡的下場,不再把他看作大敵。
  革命軍隊的受迷糊衹是一時的,他們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於達開的分裂行動,使無敵的太平天國陸軍變成了鈍兵而造成的種種不利的軍事情況,已經使他們逐漸清醒,而到剋慶遠後,達開對太平天國的官製禮文多所更改,又使他們起了懷疑,看出他「動靜行為,多滋物議」,終於認識清楚了他的分裂路綫的危害性而采取行動。於是庚申十年二月,首先由後旗宰輔餘忠扶統下官兵先行起義歸天京。餘忠扶加以阻撓,他的部隊就把他殺死。接着武衛軍宰輔蔡次賢也預備率領部隊歸天京,事泄,被張遂謀殺死。但是,正義的行動,不是任何阻力所能阻擋得住的,相反,越加阻擋,起義的範圍就越加擴大,一直擴大到翼王府六部尚書暨參護、承宣、僕射等官以及統下戰士也都紛紛起義。當日起義隊伍,有打破清軍截擊勝利地回到天京的。如歸侍王李世賢領導剋復安徽徽州的隊伍便是。其中也有在途中被清軍打散的,出到湖南被打散的有三部,散在廣西象州、賓州及下廣東嘉應州的
  有兩部,經云南到貴州黎平府的一部〔一〕。
  那時候,達開部下還有彭大順、吉慶元等統下幾十萬人,他們勸告達開到他的家乡貴縣一帶去招集新兵後,即回師天京,共同輔助國傢。達開到回到家乡,便表示隱居山林。彭大順、吉慶元等將士見達開不聽忠告,於是大傢也誓師起義。這一支軍隊,經湖南、福建,到江西,沿途與清軍血戰。辛酉十一年八月,在江西鉛山遇見李秀成大軍從湖北回師,他們就歡欣鼓舞回到自己的隊伍中來。這時他們共有二十多萬人。奏報到天京,天王大喜,就給這一支軍隊取了一個美號,叫做「扶朝大軍」〔二〕。
  三
  達開曾經在軍民當中有過崇高的聲望,受合朝推舉提理太平天國政務,並被推為「義王」。而今卻衆叛親離,為革命隊伍所遺棄。他心灰意冷,要隱藏到深山去。但清朝統治者卻不放過他,到處懸賞嚴拏,使他無地藏身。他衹得在廣西招集了幾萬人〔一〕。這時候,李永和、藍大順已經在四川起義,連剋眉州、邛州、青神等城。達開久想取四川,以為有機可乘,辛酉十一年八月,從廣西貴縣、橫州北抵融縣。九月,八湖南,繞道會同、滬溪、竜山到湖北來鳳。壬戌十二年正月,從湖北利川進入四川,到石柱廳、涪州,打算立即經渡長江,清軍扼守北岸,不得渡。沿江上攻,前鋒到長寧,不得渡。乃從敘永、綦江兩路入貴州境。旋復取道雲南鎮友入四川敘州府、駐軍於橫江、雙竜、捧印等場,銳意渡金沙江,以圖進取四川。清軍節節堵截,又不得進,退回滇境〔二〕。
  達開既兩次入四川不利,壬戌十二年鼕,復嚮四川進攻。派人臺左宰輔李福猷軍從雲南昭通入貴州大定、畢節、嚮四川東部進軍,以圖牽綴清軍兵力。派天台左宰輔賴裕新率中旗為先鋒,從寧遠嚮人地挺進,引清軍追。他自己就親帶大軍乘虛踵至,以取四川。癸開十三年二月下旬,達開率軍四萬人,自云南來糧壩發,他接到賴裕新已刷越窩大路前進的報告,但卻不知道那時候賴裕新已居越巂廳被土司擊死的消息,他就率軍急渡金沙江,打算過了大渡河,就可以嚮四川腹地長驅直進〔一〕。
  達開進抵四川寧遠府河西司。他不行越巂大路,取冕寧小路捷徑,急趨紫大地(一作紫打地)〔二〕。三月二十八日(夏歷三月二十三日),遂拔隊西行,繞冕寧城,沿山麓至大橋,經小路鐵宰宰、水扒岩、爛泥坪、銅廠嚮新場疾走。四月初一日(夏歷三月二十七日),天將明,進抵紫大地〔三〕。紫大地係越嶲廳屬彝族地區,為鬆林地土司千戶王應元所轄。這裏地勢窪下,前阻大渡河,後阻馬鞍山,左阻鬆林小河,右阻小水(即鹿子河)和老鴉漩河兩河,正是孫子兵法上說的山川險隘,進退艱難,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死地。達開既不知道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沒有先作必要的宣傳,使他們知道清朝統治者是共同的敵人,敢得他們的協助〔四〕,又忽視山川的險阻,也沒有想到時屆春末,氣候已暖,大渡河上遊雪山正溶解,河水隨時都會暴發。他對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考慮到。而尤其是到達紫大地時,犯了軍臨死地,不疾戰則亡的大錯。當夜,敵逢達開妻第十四王娘劉氏生兒子,第二天,又傳令休軍三日慶祝,沒有過河。不料大渡河和鬆林小河的水
  ,無雨陡漲數丈〔一〕。到初四日(夏歷三月三十日),清軍已趕到大渡河北岸,佈置了防務。第二天,王應元徵調的彝、漢增援兵勇,也都聚集鬆林西岸,防守鞏固。達開就這樣一誤再誤失掉渡河的時機,自陷於絶地〔一〕。
  現在,大渡河北岸、鬆林小河西岸都有敵人防守,達開衹有強渡了。初八日(夏歷四月初四日),他還精兵四、五千人,分駕木船竹筏幾十支,戰士用擋牌護身,拼命強渡。營內衆軍都出排列岸上,吶喊助威,聲震山𠔌。清軍從北岸用槍炮轟擊,筏上火藥中炮起火,各筏同時炸裂,將士紛紛落水,隨駕湍飄沒。有幾支竹筏衡到下遊,也被清軍沿流擊沉。強渡的戰士,沒有一人得生還〔二〕。
  達開見強渡大渡河不得,十六日(夏歷四月十二日)晨,他又嚮鬆林河進攻。紫大地有橋過鬆林小河西岸,是一條鎸索橋,長四十八丈,高五丈。過橋就是礳房溝。溝上是鬆林地,有鬆林地土千戶署,王應元指揮部就設在這裏〔三〕。在達開軍隊抵紫大地那天夜裏,王應元已暗將■索橋拆毀,他沿河據險扼守,達開軍隊無法渡河。達開白天攻不下,到三
  更,派善泅水的勇士數百人,遊過礳房溝,偷襲王應元指揮部。王應元巡哨,在月色朦朧中,遙見對岸士卒如林,他派健卒持長矛伏岸旁,伺甫出水面,就當頭猛刺,死屍倒浮而遠。達開見偷襲又失敗,憤甚,第二天,他親自督戰,猛攻鬆林小河數次,王應元率漢、彝兵勇拼命死抗,攻不下。達開又用計,造了幾支大船,環扣擊石為柱,面覆水板,夜移對岸,作為浮橋,以渡人馬。甘一日(夏歷四月十七日),夜二更後,大雨停止,山高遮月,月光遲遲,達開乘月色慘暗,命移船河旁,把那幾支大船,用鐵環扣連起來,派先鋒賈維揚帶壯士五百名,枚盪漿,船將抵對岸,忽中部環折,竭力撐持,首尾竟迴旋難續,水舟相搏,浪入倉中,船觸岩要傾覆,都相呼救。王應元驚覺,率兵抵禦。不到一刻,船盡被摧裂,人船俱覆,賈維與五百壯士都犧牲〔一〕。
  先是達開駐軍紫大地,派兵守馬鞍山,以通糧道。十一日(夏歷四月初七日),土司嶺承恩帶彝兵由後路抄至新場一帶,節節進迫。在達開派軍攻鬆林小河那天夜裏,又偷襲馬鞍山。彝兵從上壓下,守兵措手不及,馬鞍山被占領,於是糧道被截斷,退路也絶〔二〕。
  達開軍隊在紫大地,吃完了糧食,就殺馬而食,繼以又葉充饑。二十三日(夏歷四月十
  九日),達開始嚮土司法接洽讓路。他寫了一封信,縛在箭上,隔河射給土千戶王應元,說明他的軍隊目的在於〔恢復大夏,路經此地,非取斯土〕的緣由,望罷兵讓路,不犯秋毫,並許贈良馬二匹,白金千兩,以為讓路的報酬。王應元不肯。第二天,達開再寫信給王應元,不再請讓路,衹要求他准許與人民通商贈糧,王應元又拒絶。達開復以利許土司嶺承恩,叫他不要攻打,而領承恩攻打愈急〔一〕。達開見假道不成,通商不得,糧竭食盡,陷於絶地,他感慨悲歌,題絶句十首在壁上,中有句道:「大軍乏食乞誰■,縱死涐江〔二〕定不降」以明志。達開妻馬氏看了,凄慘悲痛,即日夜服毒自靜三〕。
  達開被睏紫大地,西南北三面,都無法突圍,惟沿岩■一經遠可以東走。這一條路徑,道極險仄,仰視則峭壁參天,俯臨則驚濤駭浪,但如果能出險,搶過涼橋,即可出海棠大道。他無計可施,衹得絶處求生。二十七日(夏歷四月二十三日)午,乃取道岩偏東出。王應元見達並拔營,他帶領彝兵渡過鬆林小河來追,清朝越嶲營軍隊和土司嶺承恩彝兵也從馬鞍山壓下,有的從山頂用木石滾擊,有的從後追擊。大渡河北岸清軍復用槍對岩■一路射擊。達開軍隊被擊,在懸崖垢河岸上,自相擠擁,墜崖落水死的一萬多人,浮屍蔽流而下。屈行二十裏,纔渡過小水(即鹿子河),翼王娘七人,投水自靜一〕。達開點查隊伍,已損失過半,夜在小水東村莊住宿。王應元帶彝兵來圍,天遠未明,達開率部突圍出。王應元跟追,印信、旗幟、軍械沿途拋棄,狼狽走到利積堡〔二〕。王應元復集隊駐營山上民捨堵截。達開見老鴉漩河水勢險惡不能渡,也收隊駐其地。時敵人想生得達開,時敵人想生得達開,派人前來誘降〔三〕。達開聽了宰輔曾仕和偽降計,事詳曹偉人傳。這一夜,翼王娘鬍氏、潘氏、吳氏投老鴉漩河自荊惟劉王娘要撫孤圖復與,攜初生嬰兒石定基出走〔四〕,另詳劉王娘傳。
  天將曙,達開剛枕石睡下,忽見西南山頭火把光耀,分道突出,其行如飛,到將近,始喊殺如雷。達開急起率衛隊迎擊,各營將士也都驚起接仗。打到平明,死傷已千人。這時候,清軍由安慶壩渡利積保助戰,大渡河北岸清軍也用炮轟擊。達開腹背受敵,奮力奪路,奔嚮涼橋。復遇清軍自難棕山攻下,後面王應元追又漸近。達開進退無路,乃集殘部疾首蹙額仰天嘆說:「進退路絶,突圍無法,本藩與各弟今天都死在這裏了」!將自刎。清參將楊應剛率兵扼守涼橋,見達開被迫惶急,怕他自殺,急馳上高阜,大呼王應元各軍停攻,說已奉令准許石達開降免。達開不得已也放下武器,把那封寫給清朝四川總督駱秉章的詐降信送去〔一〕。信道:
  竊思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捨命以全三軍,義士必作。緣達生逢季世,身事天朝,忝非諂士,不善媚君,因讒譖而出朝,以致東奔西逐。欲建白於當時,不憚旰食宵衣,衹以命薄時乖,故爾事拂入謀。矢忠貞以報國,攻竟難成,待平定而歸林,顧終莫遂。轉覺馳驅天下,徒然勞及軍民,且嘆戰鬥場中,每緻傷連雞犬。帶甲輕年,人無寧歲,連籌終日,身少閑時。天耶?人耶?勞終無益。時乎?連乎?窮竟不通。閱歷十餘年,已覺備嘗艱苦,統兵數百萬,徒為奔走焦勞。每思遁跡山林,遂我素志,韜光泉石,卸餘仔肩。無如騎虎難下,事不如心,豈知逐鹿空勞,天弗從顧。達思天命如此,人將奈何。大丈夫生既不能開疆報國,奚愛一身,死若可以安民全軍,何惜一死。達聞閣下仁德普天,信義遍地,爰此修書,特以奉聞。
  閣下如能依書附奏清主,宏施大度,胞與為懷,格外原情,宥我將士,赦免殺戮,禁止欺凌,按官授職,量纔擢用,顧為民者,散之為民,原為軍者,聚之成軍,推恩以待,布德而綏,則達顧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然達捨生果得安全吾軍,捐軀猶稍可仰對吾主,雖斧鉞之交加,死亦無傷,任身首之分裂,義亦無辱。惟是閣下為清大臣,肩蜀臣任,志果推誠納衆,心實以信服人,不畜詐虞,能依請約,即冀飛緘先覆,拜望賁駕遙臨,以便調停,庶免胎誤。否則閣下遲行有待,我軍久駐無糧,昔三千之師,猶足略地爭城,況數萬之衆,豈能束手待斃乎!特此寄書,希惟垂鑒。
  楊應剛迎接達開,到了清營,假意極力奉承。又在洗馬姑場歡宴達開部屬士兵,來欺騙他們。五月初一日(夏歷四月二十七日),清軍從北岸半兵到來,就脅令達開和部屬到了大樹堡。初四日(夏歷五月初一日),清重慶鎮總兵唐友傳令將達開及他的兒子石定忠、宰輔一八三三曾仕和、中丞黃再忠、恩丞相韋普成押送過河。達開見所部不得過河,「詐降計絀,陰甚悔恨」〔一〕,然而後悔已經遲了!
  清將把留在大樹堡的達開部隊,先將新參加的和老弱的遺散了四千多人。到初七日(夏歷五月初四日),夜以火箭做暗號,同時圍殺。達開部將二百多員,精悍戰士二千多人,全部被屠殺死難,其偶有逃出的,也被彝兵沿途截殺〔二〕。
  這月十三日(夏歷五月初十日),達開被解到成都。在公堂上,他痛斥清朝暴虐無道,敷陳革命宗旨,歷敘起義光業績,最後說:「南面稱王十多年,殺妖以千萬計,今天亡我,我復何惜一死」〔一〕。遂怡然就義。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同時被凌遲死難。石定忠這時候剛五歲,清朝律例,要監禁起來,到及歲時候,纔照律例辦理〔二〕。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領導者裏面一個最富有謀略的人物
  〔三〕。從他在湖口、九江當兵敗如山倒的時候,打敗兇焰萬丈的湘軍水師,轉大敗為大勝,差一點生擒曾國藩。其後攻江西以救武昌,以及經營江西,軍事、政治雙管齊下,發動階級鬥爭,以鈐製地主階級,組織農民群衆的力量,封鎖敵人湘、鄂、贛三省交通,把曾國藩睏在南昌孤城等等謀略看來,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政治才能。人民歌頌他為「仁慈義勇」〔一〕。外國觀察傢論他為「英雄俠義,勇敢無畏,正直耿介」〔二〕。敵人最怕他,最恨他。曾國藩說:「逆首石達開狡悍為諸賊之冠」〔三〕。左宗棠說:「石逆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傅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四〕。又論石達開攻江西事說:「石逆之來犯江西也,……傳檄遠迎,江西士民望風而靡,千餘裏間皆論於賊。賊因兵因糧,附從日衆,石逆撫其桀點之民,以鈐製士夫,迫之從逆,江西全局岌岌」〔五〕。其從天京事變起,達開倉皇從武昌奔歸,在韋昌輝瘋狂屠殺的淫威下,他不顧個人生死,止暴定亂,義聲洋溢。既誅韋昌輝,合朝公推為執政,同上「義王」稱號,他又是一個多麽受到軍民贊美愛戴的領袖。乃因未能忍辱負重,委屈求全,與天王「君臣而(疑)忌,起了「狽(猜)心,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走上分裂路綫,終緻軍覆身死。
  他害了太平天國,也毀滅了自己,卻至死不悟,還說「天亡我」,哀哉!
  張遂謀廣西平南縣人,近視眼、人呼為張瞎子〔一〕。太平天國乙榮五年任殿左二十九檢點,守安徽舒城縣〔二〕。丙辰六年六月,隨石達開於武昌,時已升任春官正丞相〔三〕。天京事變起,隨石達開回京。在事變期間,都在石達開左右,深得其信任。後封先天燕〔四〕。
  丁巳七年夏,石達開出走安慶。這時候,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出動全部力量江西全省分路反攻,拼命與太平天國爭奪江西。張遂謀嚮石達開出謀獻策,叫石達開放棄江西統帶大軍遠征,取四川獨立,把太平天國棄置不顧,拆掉太平天國的臺。石達開聽從了他的姦謀,卒緻陷太平天國於敗亡。他又石達開改變太平天國的「官製禮文」,標志出分裂的行動,他當了石達開的首相——元宰。
  庚申十年二月,被石達開拖到廣西慶遠的大軍覺醒了。他們紛給起義歸天京。張遂謀又用一雙血手把領導武衛軍起義的宰輔蔡次賢殺害,妄圖阻擋起義。
  石達開走分裂路綫,危害太平天國,張遂謀實為主謀。起義隊伍指斥他為禍首,是情真罪當的〔一〕。他就是這樣幹盡了分裂太平天國的滔天罪行。其下場如何,待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 劉大年序二 𠔌霽光
序三序四 邢鳳麟
自序凡例 湯錫竜
第一部份 捲一 序論第二部分 捲二 紀年
第三部份 捲三至捲二十一 表捲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捲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畝制度捲二十四 志第三 資政新篇
捲二十五 志第四 政權捲二十六 志第五 政體
捲二十七 志第六 食貨捲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捲二十九 志第八 兵捲三十 志第九 刑律
捲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禮製捲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歷
捲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舉附招賢捲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捲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捲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