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大小眼看美國   》 第35節:美國癌癥病人咋就這麽瀟灑      陳強 Chen Jiang

  美國癌癥病人咋就這麽瀟灑
  "你對自己的病情瞭解嗎?"
  "我知道得了晚期肺癌……"
  "你處於癌癥3B期,存活時間一般是8到12個月。目前有4種方案可供你選擇,一是常規化療,二是試驗性治療,三是去Hospice(臨終關懷機構),四是不做任何治療。"
  這是美國醫生和癌癥病人的一次典型對話。對於醫生給出的人生倒計時表,多數病人能坦然接受,有的比較茫然,有的則表現沉默,但很少有人當衆流淚。
  我太太潘雲苓是福州市第一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在美國密蘇裏大學附屬Ellis Fischel癌癥中心當Visiting Physician(訪問醫生)。初到門診,看到美國醫生對病人毫不保留地交底,她驚訝不已。
  大傢知道,為了避免癌癥病人絶望,中國醫生出於善意往往瞞着病人,衹告知其傢屬病情,有些病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啥毛病。而在美國,病人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連治療方案都要擺出來由病人自己來定。醫生有責任告訴病人還能活多久,好讓其安排人生的最後階段。
  和中國大量瀕危癌癥病人住在醫院並最終在病房離世不同,我太太在美國醫院查房時幾乎看不到臨死的癌癥病人。這不僅是因為美國住院費太貴(每天僅床位費就高達2700美元,相當於低收入家庭的月收入),而且在美國人看來,把沒有治療價值的病人留在醫院進行無效治療無疑是一種社會公共資源的浪費。晚期癌癥病人多數選擇去每天收費108美元的Hospice,那裏的功能不是治療,而是"讓病人感覺舒服"就行。他們通過緩解性照料、疼痛控製、癥狀處理和心理看護等措施來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既不延長病人的生命,也不加速其死亡。在美國人看來,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經過申請,我太太獲準到當地一傢擁有100多個病人的Hospice去訪問。出乎意料,在Hospice的大樓裏居然見不到一個病人,原來這些病人都住在自己傢裏或療養院(Nursing home),由Hospice派護士、護工、社會工作者、牧師等每周定期上門服務,瞭解病人近況,舒緩病人情緒,並提供電動輪椅、帶扶手的椅式便盆、小氧氣瓶等醫護設備方便病人使用。病人如有特殊需要,可隨時打電話咨詢,或預約上門服務。對於65歲以上享受老年醫療保險(Medicare)的美國公民,其醫療費用由聯邦政府埋單,Hospice不直接嚮病人收費。
  我太太多次隨Hospice的工作人員上門看望病人,她回來對我大發感慨,"她們真是把病人當親人,見面時都相互擁抱親吻面頰"。社會工作者Denise到農場和一位80多歲的臨終老太太拉傢常,詢問她有幾個子女,是否種過玉米,想吃冰淇淋嗎,當她誇奬老太太的頭髮和她的一樣漂亮時,我太太發現病人呆滯的眼睛立馬閃出亮光--顯然Denise喚起了老太太對美好時光的回憶。護士Mary駕車一個多小時到腎癌女病人傢中,給她體檢,問她感覺疼痛嗎,是否需要增加止疼藥的用量,並將一周的藥按一日三次封裝好交給病人,臨走時我太太也學着Mary和病人貼臉告別。
  Hospice盡量滿足病人及其傢屬的不同要求,既有護工為病人洗澡、剪指甲等日常生活護理,也有牧師上門禱告免除病人對死亡的恐懼。病人在傢死亡時,傢屬首先通知Hospice,護士隨即上門確認並報告殯儀館。病人去世後,Hospice的社會工作者還負責對死者傢屬提供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支持,直至撫平其失去親人的創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第2節:自序(1)
第3節:自序(2)第4節:自序(3)
第5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1)第6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2)
第7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3)第8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4)
第9節: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活雷鋒"(1)第10節: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活雷鋒"(2)
第11節: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活雷鋒"(3)第12節:免費公共資源從何而來(1)
第13節:免費公共資源從何而來(2)第14節:殘疾人在美國處處受優待(1)
第15節:殘疾人在美國處處受優待(2)第16節:美國窮人如何過日子(1)
第17節:美國窮人如何過日子(2)第18節:美國窮人如何過日子(3)
第19節:市長為啥不領一分錢工資(1)第20節:市長為啥不領一分錢工資(2)
第21節:市長為啥不領一分錢工資(3)第22節:為什麽要由陪審團來審案(1)
第23節:為什麽要由陪審團來審案(2)第24節:為什麽要由陪審團來審案(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