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35節:論修養(21)
李鍌 Li Xian
析論
知識分子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他有理想。最大的理想是在行仁,因此知識分子是"仁以為己任"的。這樣的理想非常重大,而這樣的理想,又是終身行之,死而後已的。由此看來,知識分子怎能不寬宏堅忍呢?諸葛亮在隆中高臥,日子過得多麽愜意呀!但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之後,從此他盡心盡力,輔佐劉備;劉備死後,又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任重道遠的最佳典型。
(四)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①,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第一九·一)
章旨
子張論士人應該見危致命,重義輕利,恭敬虔誠。
註釋
① 致命把生命交付給別人,有不怕死的意思。朱熹《論語集註》:"委緻其命,猶言授命。"
析論
動物都有求生的本能,人類是動物,當然也不例外。但是,身為一位士人,受過高等教育,應該懂得進德修業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地方。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為了義,連生命都可以犧牲,何況是利呢!由此可見,道德的價值有時高於求生。
人受了教育,有了禮儀的陶冶,有時候又會習於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內涵,那麽這種形式反而變成毫無意義的浪費了。因此子張勉勵人:祭祀的時候要有真正的恭敬之心,參加喪禮時要有真正的哀凄之情,這纔是一個真正的士人呀!
見危致命有一定的前提,不是見到任何危險都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獻出來,其前提當然就是義。須知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不考慮義,很輕率地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五)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①,使於四方②,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③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④,硜硜然⑤小人⑥哉!抑⑦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⑧,何足算也!"(《子路》第一三·二〇)
章旨
孔子開示子貢,成為一個士人的條件是行己有恥、孝悌信果。
註釋
① 行己有恥自己的立身行事有廉恥之心,也就是有所不為的意思。行是動詞。
② 使於四方奉命出使到四方各國。使,音shì,出使;方,有方位、方國二義,在這裏重在方國之義。
③ 鄉黨稱弟鄉裏的人都稱贊他敬重兄長。周代以一萬二千五百傢為鄉,五百傢為黨。
④ 行必果行為堅定果决。
⑤ 硜硜然堅定的樣子。硜,音kēng。
⑥ 小人識量淺狹的人。於此不指道德敗壞的人。
⑦ 抑則也。
⑧ 鬥筲之人識量極小的人。鬥,容十升;筲,音shāo,竹器,容五升。
析論
士是周代社會貴族的最低層,在受過完整的知識、道德教育之後,就要開始為社會服務。因此,子貢問如何纔可以算是一位士時,孔子的回答,第一是"行己有恥",也就是在道德上"有所不為";第二是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在能力上"有所為"。衹做到道德上"有所不為",那是個自了漢;衹做到能力上"有所為",那可能是個姦雄。當這個標準達不到,退而求其次時,孔子的回答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也就是寧可纔不足而德有餘,不可纔有餘而德不足。再退而求其次,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雖然器量不是很恢宏,但是立身處世,也可以無所虧欠了。至於當時的從政者,連這個最起碼的誠信都做不到,那是鬥筲之人,不夠資格稱作"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