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3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在公元17世紀初,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大致分佈在今蒙古國境內)分為三部: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札薩剋圖汗。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三部發生內亂,準噶爾王噶爾丹乘機入侵。三部聯合抵抗,但領土仍被噶爾丹侵占,衹得南遷漠南(今內蒙古),投入清朝求援。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進擾漠南,康熙帝下令親徵,開始了對噶爾丹的全面反擊。清朝對噶爾丹的反擊不僅是為了保衛漠南,收復漠北,而且關係到自己的生存。因為當時準噶爾的勢力已經非常強大,成為清朝最大的威脅。
  準噶爾是瓦剌的一部。瓦剌到清朝被稱為衛拉特,亦作額魯特、厄魯特,在17世紀初分為杜爾伯特、準噶爾、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先後並吞了亦力把裏、吉利吉思、哈薩剋、葉爾羌、土魯番諸部。其中和碩特部的固始汗一支,自今新疆烏魯木齊一帶遷至今青海和套西(河套以西,今內蒙古蹬口以西地),於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率軍進入西藏,滅了藏巴汗,與五世達賴喇嘛共治西藏。準噶爾部興起後,強占了和碩特部原有的自今伊犁至烏魯木齊的牧地,迫使土爾扈特部從塔爾巴哈臺附近的雅爾(今哈薩剋斯坦塔爾巴哈山以南、阿拉湖以北一帶)西遷到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下遊,脅迫杜爾伯特部(原在額爾齊斯河上遊)中的輝特部遷往塔爾巴哈臺。到17世紀70年代以後,準噶爾部實際上控製了其他三部(土爾扈特部西遷後為輝特部),占有的地域包括今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境外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蒙古高原的廣大範圍。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清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北)大敗噶爾丹。次年,康熙帝到多倫撫慰喀爾喀各部,並正式任命各部首領,編審成旗,建立了與內蒙古一致的行政區劃。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親徵,大破噶爾丹軍,收復了蒙古高原,喀爾喀三部回到漠北。至此,內外蒙古完全統一於清朝。
  當時,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占有阿爾泰山以西各地,受到噶爾丹壓迫的和碩特部青海各部乘機脫離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清軍繼續深入,噶爾丹自殺。康熙三十七年,和碩特部固始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降清,青海和套西歸入清朝版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一 引言2 疆域何所指
3 疆域種種二 走嚮統一的漫長歷程:先秦時期
2 商朝3 西周
4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1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2 西漢初的睏境
3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4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5 東漢的疆域6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2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3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4 北方的局部擴展和南方的退縮
五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2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3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4 邊疆政權的消長
5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六 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