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刹那樱花:1个中国白领的日本印象   》 第35节:语言屏障还是心理障碍(5)      林桦 Lin Hua

  为了提高员工的英语交流能力,我们公司里举办了英语培训班。几个月过去之后,有不少原来学日语的员工宁愿被"罚款"也表示要中途放弃英语课。理由是:英语和日语在句法和思维方式上"互相冲突",中国人学了日语之后很难再学好英语,反之亦然!的确,我在欧美见过许多能够流利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外语的中国人,但还很少见到能够流利使用英语和日语的。公司里我的一位中国同事明明日语说得很好,却从不在办公室和办公时间说。究其原因,笑答:"我只能在下班之后、在酒吧间里说日语。对我来说,日语只适合在那种气氛暧昧、话题暧昧的环境中,与暧昧的人一起使用。"
  比利时小说家阿美丽·诺同以其亲身经历,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惊恐与发抖》,讲的是一个在日本长大的欧洲女子在日本公司工作的不平凡故事。刚开始到公司时,尽管与她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日本同事和上司对她还有几分好奇和好感。直到日本人发现这个白人姑娘能够完全听懂他们之间的谈话后,日本人对她的态度骤然发生了转变:再也不交给她任何重要的事情,并开始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对她百般刁难。她的上司--一位在欧洲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在发现她可以完全听懂日语之后,开始改用英语同她交往。后来,竟然安排她去看厕所。最后,原来满以为可以在从小受教育的国家--日本生活和工作下去的阿美丽不得不离开日本,来到了她并不熟悉的欧洲。小说发表之后,在欧洲引起很大反响,被拍成电影,还被翻译成了日语。
  交流的屏障
  的确,如果外国人不能正确使用和理解日语中非常复杂的敬语和细微的、经常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差别,"贸然"在正式场合使用日语对他们并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可能会造成很多误会,损害他们的形象和地位。如果外国人的日语说得非常好,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理解日本人的意思,那问题将"更加"严重。因为,日语与属于世界性语言的英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完全不同,日语只能在日本或是在海外的日本人中间使用。日本人将自己的语言同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对文化、社会、历史、生活理念的理解紧密联系起来。日本人怎么会理解并允许外国人完全掌握只应该属于日本人的日语呢?如果这样,岂不是承认和接受外国人完全进入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了吗?正因为这样,日本人一直强调自己语言的独特性,以证明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有位日本听觉专家在其1985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日本人的大脑》中,甚至干脆声称:日语不仅是日本民族独特性的证据,而且是源泉,"日本人之所以为日本人,就是因为他们说日语";"日语改变了日本人大脑的功能模式,而这正是日本文化形成的基础"。
  美国学者约翰·内森在他的《无约束的日本》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日本人不论外国人的日语如何流利,也需要翻译。否则,他们没有办法相信外国人。
  的确,日本人之所以坚持认为外国人无法穿透他们的语言屏障,是因为他们坚持要强调自己的"独特"。而且,作为一个岛国的居民,日本人始终在靠吸收外国的文化存在和发展,内心深处始终被身份和特征之类的问题所困扰,充满了疑虑和不安,绝对不希望别人看透自己的独特,更不希望被别人同化。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居民对外国人学习自己的语言都持鼓励态度,尤其是中国人。中国人对中文说得好的外国人至少有几分好奇,更多时候是非常尊重,甚至不乏敬畏。清朝时,许多来华传教的欧洲人就因为精通汉语而获得了清朝皇帝们的信任,有人在朝廷做起了官,有的甚至还给中国皇帝当起了先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人的宽容大度。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吸收,甚至是同化了许多外来文化和民族,其中还不乏外来的入侵者。而作为人类主流文化之一的中华文化也在同外族文化无数次的碰撞、人员交往的过程中得到滋润、丰富和发展。
  而日本人则有所不同。日本人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岛国上,日本又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日本人而言,他们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庇护所"和"挡箭牌",用来对付包括其他日本人在内的受众。据说,就连两个同在日本出生、同在日本受教育、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的日本人之间,在进行比较抽象的谈话时,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不会超过80%。日本人之间讲究所谓"以心传心",彼此之间心照不宣时则少说为妙,必须用语言表达时则尽量多用省略、隐含、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尽量避免直言不讳。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日本人之间的交流属于"高背景依赖":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认知,因此在交流时只要发出简短、含蓄的信号,便可以互相之间"心知肚明"。而外人则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在同日本同事开会讨论时,最经常听到的就是"你的观点我了解了",但这只能被解释为"你的观点我听到了",远不等于"我同意了"。至于你的观点被听到之后,是否被接受和执行,那只有你自己去慢慢揣摩了。如果是同事之间,发生这种情况还可以解决和协调;如果是上下级之间,可能就会影响"执行力"了。
  当某些外国人的日语水平接近或足以冲破日语这间"庇护所"时(有的语言学家将其称为"本族语安全阀"),日本人又会想出其他"非语言"障碍,在对外交流中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开会讨论时保持沉默、"闭目养神",或含笑点头,不置可否,等等。因此,在日本做翻译是一件非常"受罪"的差事,尽管报酬不低,但却容易两边都不讨好:因为日语中的许多概念、敬语、暧昧是没有办法翻译成外语的。而通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日本人又多少懂一些英语,因此当译员在翻译某些句子时,很难完全到位,往往会被指责为"篡改和歪曲原意"。
  日本民族是一个讲究实用主义的民族,不太擅长抽象思维,许多英语或汉语中早已"约定俗成"的概念和语汇,在日语中并不存在,或有同样的汉字但意思却相差甚远。比如,service(服务)这个概念和词汇在日语中就都不存在,日本人只好用片假名将英文中的这一词汇转拼写为日文,但专门指商品降价或"无偿提供某种附加服务" 。在谈论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忠实、义务、管理、成本核算、合同义务时,日本人由于没有这些观念,在很多时候就干脆直接使用英文,但经常是使用英文术语,却从日本的文化背景和观念出发,用日文的发音,弄得不伦不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第1节:自 序第2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1)第3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2)
第4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3)第5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4)第6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5)
第7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6)第8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7)第9节:岛国文明与大陆文明(1)
第10节:岛国文明与大陆文明(2)第11节:岛国文明与大陆文明(3)第12节:日本男人的悲哀(1)
第13节:日本男人的悲哀(2)第14节:日本男人的悲哀(3)第15节:日本男人的悲哀(4)
第16节:日本人的群体性(1)第17节:日本人的群体性(2)第18节:日本人的群体性(3)
第19节:日本人的群体性(4)第20节:日本人的群体性(5)第21节:日本人的群体性(6)
第22节:巴黎综合征(1)第23节:巴黎综合征(2)第24节:巴黎综合征(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