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34節:學習之道(8)
於丹 Yu Dan
學生第三個進來了,總經理說"請坐",他四下看看說,您能允許我上外面去搬一把椅子嗎?總經理說,可以啊。這個學生出去搬了把椅子進來,坐下後就跟總經理聊起來。
最後,這個學生被留了下來。
這個故事是什麽寓意呢?第一個人可能知識很多,但是他不能變通。第二個人經驗很多,但是他又受經驗的局限。第三個人介乎知識和經驗之間,他知道在當下怎麽樣做是最合適的。
這裏我們要說到,在學以致用的時候,沒有哪一個用法就一定是對的,這裏面要有變通。在孔子看來,變通是一個很高的層次。他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
我們看看,這裏面講了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可與共學",有些人你是可以跟他一起去學習的。這幾乎是個零門檻,很多人都想學習,那就一塊兒學吧。再往上一個層次就難了,"未可與適道",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找到那個道理。如果"可與適道"了,那再往上一個層次還是很難,"未可與立",不見得都能立得起來,有所堅持,有所樹立。
大傢覺得,要是能有所樹立,這個層次已經夠高了吧?孔子說,就算這個人學問能立起來了,道理上都想明白,能做成了,還要再上一個層次,就更難了,叫"未可與權"。權,秤錘,引申為權衡輕重,也就是權變。可以在一起有所樹立、有所成就的人,但未必都能做到通權達變。
當下一件什麽事情,不太容易做,怎麽辦?我們經常說到"權宜之計",就是變通一下,換個方法做,或者換個思路做。一個人堅持容易,變通難。但是一定要先有堅持,如果沒有堅持,直接就變通,那是隨風倒,沒有原則。堅持原則之後還能通權達變,這個層次就很難。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怎麽樣才能夠學到這樣一個境界呢?
有一個故事說,兄弟倆帶着一船燒得極其精美的陶瓷罐子,去一個大城市的高檔市場上賣。一路顛簸辛苦,就在船快要靠岸的時候,遇上了大風暴。一場驚濤駭浪之後,兩個人精疲力盡,命是保住了。船靠岸一看,幾百衹瓷罐一個完整的都沒有了,全都碎了。
哥哥坐在船頭嚎啕大哭,說,這些罐子每一個都是精心燒製出來的,罐子上面的紋路、圖案都漂亮極了,我們所有的心血都白費了。到一個大城市,破罐子可怎麽賣?我們就是修修補補、粘粘貼貼,也賣不出去了啊。
在他大哭的時候,弟弟上岸了。弟弟到最近的集市上轉了一圈,發現這個大城市人們的審美藝術趣味都很高,不管是咖啡館、商場,還是家庭,都特別重視裝修。他拎着把斧子回來了,叮叮當當把破罐子砸得更碎。哥哥非常惱火,問,你幹什麽呢?弟弟笑着說,我們改賣馬賽剋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